峨眉山保护遗产渐入佳境
5月2日―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大会上,峨眉二中代表队,向大会提交的《峨眉山寺庙古建筑保护研究》论文获大会一等奖,受到与会专家和全国29支遗产代表队的一致好评和赞誉。据了解,近年来峨眉山管委会为开展好遗产的青少年保护教育,峨眉山游人中心、博物馆免费为乐山市境内中小学生讲解达10多万人次,峨眉山上下形成了保护遗产的共识。与此同时,峨眉山管委会还在实践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与管理遗产的机制。
一是着力理顺管理体制,确立保护管理权威。1995年,乐山市委明确规定峨眉山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对峨眉山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峨眉山市委也明确了设立在景区内的公安、工商、林业等部门在行政上由管委会统一领导,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对口部门指导。体制的理顺,对峨眉山的统一保护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实行保护管理法制化,旅游服务规范化。在景区的保护管理中,景区在探索总结出“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群众管理为基础”的管理路子的同时,始终把法制建设作为工作的根本,依法治山。建立了综合执法、专业执法队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执法网络。另外还制定并实施了《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以及风景区规划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卫生、消防、交通、治安、工商管理等规章制度和滑竿、导游、摊点、环卫等从业人员管理规定50多个,使景区保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加强内部巡查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全山各主要景区设立投诉点,建立信访举报制度,做到投诉“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
三是加大遗产保护力度,提高景区环境质量。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和职能分局,对全山的水、大气、环卫、森林植被进行有效维护、监控和管理,使景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Ⅰ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管委会还建立了高、中、低三片区污水处理池、沼气池,实现景区排污集中处理,并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建立300多人的专业环卫队伍,制定灵活机动、奖惩挂钩的环卫管理制度。修建环保垃圾桶1000多个,做到垃圾随产随清,无害化处理。全山投资1000多万元按星级标准修建了37个旅游公厕,达到清洁、无垢、无臭。先后投入近2亿元的资金,搬迁核心景区农民100多户,拆除违章和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628处9万多平方米,改造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近100处。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对全山寺庙进行了改造和经常性维修,保持了古建筑群的历史风貌和价值。设立了峨眉山植物保护检疫站、珍稀植物种植园、生物资源实验站、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博物馆等科研机构和团体十多个,对峨眉山景区地质地貌、生物资源、建筑园林、宗教文化和文物古迹等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为峨眉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为了保护好峨眉山不可再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多年来,管委会认真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处理好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树立“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的指导思想,围绕保护核心,搞好总体规划,加大管理力度,合理地进行开发,科学地利用资源,使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呈良性循环。同时坚持“三个原则”,即“保护第一”原则、依法治山原则和分区管理原则。根据保护需要,管委会将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一级保护区,即核心景区。核心景区以外2―7公里的环形地带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3―8公里的环形地带为三级保护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按其功能制订了各区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