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 山青水绿 密林深处 人间一方净土
正文
芳菲四月,几场潇潇的春雨,山涧汩汩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
阳光明媚,山青了,水绿了,峨眉山报国寺景区第一山亭旁边一条向山间延伸的步行小道,曲径通幽,沿途郁密葱茏,溪水潺潺。步行游道的尽头,密林深处,虎溪与瑜伽河的交汇处,一座殿宇隐约显现。密林藏伏虎,四周丛林茂密,古楠参天,座落于萝峰岭上,两山之间,深藏于楠林之中,人间一方净土,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伏虎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瑜伽河与虎溪交汇处,海拔630米,距报国寺约1.5公里,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伏虎寺原为一小庙,旧名药师殿,行僧心庵开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说寺院附近山中有虎伤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寺名,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率弟子可闻大师重建寺院,历时二十余载始成,名“虎溪禅林”,亦称伏虎寺,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后来,可闻大师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法华经》一字一株,称“布金林”。布金林与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龙洞的古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三大园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有“密林藏伏虎”之称。然而,寺院的屋顶上却终年无败叶堆积。于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41年(1702年)赐伏虎寺“离垢园”三字,为佛教圣地远离尘垢之意。
伏虎寺背靠的萝峰岭也是鸟瞰峨眉平原的最佳所在。登峰远眺,峨眉平原的勃勃生机尽收眼底。当轻云从伏虎岭飘过萝峰,飘下峨眉平原时,游者身在云中,顿有天上人间之感。峨眉山的高僧大师们,都把萝峰视作他们圆寂后的归宿圣洁之地。
伏虎寺是高僧倍出之地,历史上一直住比丘。民国二十四年(1935)蒋介石在报国寺举办“军官训练团”时,伏虎寺被用于学员营房。抗战时期(1939)四川大学南迁峨眉时,文、理、法学院设在寺内近4年。1990年“四川省峨眉山佛学院尼众班”在此开班。2001年4月,四川省第10届传戒法会二部僧戒在此举行,来自全国的200多名新戒获圆满清净戒行,这是伏虎寺首次举行传戒法会。
伏虎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全寺依山旁水,由伏虎寺枋、虎浴桥、虎溪桥、虎啸桥、布金林枋、虎溪精舍(天王殿)、离垢园(弥勒殿)、大雄宝殿、御书楼、华严铜塔亭、罗汉堂组成,木结构二进四合院,兼有御书楼跨院,三殿中轴线对称。离垢园、大雄宝殿、御书楼梁架为抬梁和穿逗式相交,重檐滴水,小青瓦屋面。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