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情缘?二战中援华美机残骸寻访记(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4年初春和中秋,先后有两架飞越"驼峰"的美国军用飞机相继坠毁在峨眉山的悬岩上。事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除当地个别老人尚能忆及当时零星点滴的传闻外,此事在四川和全国都鲜为人知。
“驼峰飞行”
1937年我国抗日战争开始和1939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相继占领了天津、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城市,截断了我国对外的海上通道。1942年,随着缅甸的沦陷,中国唯一与国外联系的陆路通道"滇缅公路"也中断了。在此危急关头,应中国政府的要求,美国政府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考虑,很快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空中通道。这条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等地机场,向东飞经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萨尔温江、怒江等地,到达中国昆明、宜宾、重庆等机场。由于飞行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蜿蜒起伏,状似骆驼之背,故人们称之为"驼峰飞行"。
当年的"驼峰飞行"主要是由美国空运部队和中国航空公司承担。在这条1200多千米的山区航线上,这些"驼峰"飞行人员在飞机性能有限和各种装备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不顾险峻的高山峡谷,不管变化莫测的恶劣天气,不畏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拦截袭击,日以继夜的进行全天候飞行。在任务最紧争时刻,每75秒就有一架飞机从印度和我国的某一机场起降。从1942年3月至1945年8月三年多时期内,先后动用了一千多架飞机,空运了军需和民用的如汽油、军火、医药等奇缺物资70多万吨,各类人员约十万人,成为当时我国获取国际援助的唯一生命线,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后勤供应保障。但在他们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后共损失飞机500多架,牺牲了1500多人。
“驼峰人”在上述种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超凡的勇气,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流备牺牲,仅1943年下半年就发生重大事故155次,死亡168人。美国战略情报局曾组织救护队,深入高山密林,营救出跳伞飞行人员125人,但此数还不主全部坠机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人,有的挂在悬崖峭壁的树枝上,有的长眠于深山幽谷之中。1946年,美国《时代》杂志第一期登载:"至战争结束,在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抛散在陡峭的山崖和深沟里,而被人们称之为’铝谷’。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可以把这些仍在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地标。"这就是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开辟的"驼峰航线"。然而,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一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说:"我们从万里之外来到中国战区,对艰苦的生活,恶劣的气候,疯狂的敌人,我们都不在乎,只是常会想念女友和父母,但只要一坐进机舱,想到自己是为维护人类的正义和平而战,就会充满了自信和勇气。"中国的一位飞行员也向友人说过:"在飞行时,当你想到世上所有爱你的人都在期待你的平安返回,以及你所肩负的重大抗日使命时,你也就会无所畏惧了。我想到的不是去怕什么死,而是去力争如何生,每当我飞一趟后,我都会感到又取得了一次胜利。"这些话不仅只是一两个人的心声,而是反映了美中两国"驼峰人"共有的崇高气质和心态。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人只知道在第一线抗击日军的中美战斗机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而对司法部越驼峰保障后勤供应的飞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就知之甚少,甚至不为人知。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