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猜谜子”:风风雨雨二十年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sou)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 谜语在峨眉山的起源已无从考据,民间传说宋时苏东坡来峨眉山游学,常与当地一干文人猜谜取乐,一时峨眉文人猜谜之风大盛,后此技由私塾先生之口传入民间,被当地人称作“猜谜子”而流传至今。现峨眉一些偏僻乡村的老人口里还可以听到一些古老的“猜谜子”,如“远看像条牛,近看光骨头——风桶;上石隘(岩)下石隘(岩),白胡子老头儿钻出来——磨子;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一个白胖子——花生;一个幺姑娘,呷,呷,呷,下河来——鸭子;兄弟七八个,围着竹竿坐,一个想溜走,衣服都扯破——大蒜;大哥大肚皮,二哥两头齐,三哥戴铁帽,四哥提一串鱼,五哥是癞子,六哥坐一屁股泥——南瓜、冬瓜、茄子、扁豆、苦瓜、毛芋。” 20世纪80年代初,林全禄从东北航空地勤部队转业至峨眉山市总工会俱乐部。林全禄素谙灯谜制作技巧,到峨眉山以后便号聚一帮灯谜同好以谜会友切磋谜艺,更将灯谜技艺与本地民间“猜谜子”融合在一起,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峨眉山“猜谜子”老树开新花,在这里蓬勃发展起来。 1984年春节,在时任峨眉县总工会主席谢公武的大力支持下,峨眉县举办首届“全国灯谜函寄会猜”活动。会猜活动圆满成功,此次会猜活动的谜语被汇编成册,作成《峨山谜会》一书,发向全国惠稿者。从此峨眉山“猜谜子”在全国崭露头角。1986年春节,乐山市总工会举办首届“职工谜会”,来自本市15个基层工会的代表参加了谜会。 1987年5月24日,峨眉山灯谜协会成立,首批会员60余人。有了家,猜谜活动更加频繁,协会组织会员频频参与全国和各省市举办的谜会以及各种竟猜活动,丰富了会员阅历提高了猜谜技艺。此后,谜协举办“第二届全国灯谜函寄会猜”,并在《中国谜报》上“虎山摆擂”,将峨眉山灯谜活动推向高潮。1988年底,谜协成员郜晋因工作调动前往乐山,在乐山组建了“乐山灯谜协会”,积极推动峨眉、乐山两地谜协的交流,先后举办了五届谜会,使乐山两度当选为全国“灯谜城”。 20年过去了。峨眉山谜协大量的谜作以及从谜成果被录入《中国灯谜大辞典》,《中华当代灯谜艺术家》辞典,5人进入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两人荣获“中国灯谜好射手”称号。《中华谜报》、《知识窗》、《智力》、《全国灯谜信息》等报纸杂志都有峨眉山“猜谜子”的足迹。 2006年年初,中国第一部灯谜教材《中华灯谜教程》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峨眉山灯谜协会成员承担了“增减扣合法”等章节的编撰工作,峨眉3家谜社6人7条谜作编入该教程。 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峨眉山“猜谜子”茁壮成长,制谜、猜谜技艺日臻成熟。然而,我们看到,在峨眉山“猜谜子”的研究开发工作结出丰硕成果的同时,推广工作却不理想。目前,各种制迷、猜谜的技艺仍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猜谜活动在民间几乎绝迹。“猜谜子”从民间走来,必将回到民间,脱离了民众这片肥沃土壤,再好的花也会枯萎。因此,让“猜谜子”回到民众中间是这一代谜人的首要任务,让峨眉山“猜谜子”在民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开出更多绚丽的鲜花。刘兰懿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