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高度
——峨眉山建设国际旅游精品启示录·境界篇
***
编者按:16年爬坡,16年跨越,乐山人创造了又一座金顶——“峨眉高度”。这个“高度”,是境界的高度、激情的高度、实践的高度,其核心是与时俱进、自我超越、永不满足的“爬坡精神”。贯彻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乐山“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爬坡精神”值得大力倡导。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峨眉高度》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峨眉山多高?
“海拔3079米。”它是地球北纬30度上神奇的“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这是学者的答案。
“震旦第一山。”魏晋年间,印度僧人宝掌云游到峨眉山,作此断语。从来胜地,假大笔以增辉;自古文人,借名区而播咏。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数以千计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与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沉积,厚重如磐石,璀璨似明珠。“高出五岳,秀甲九州”,这是历史的回音。
“峨眉山是全国风景区的榜样和标杆。”2007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视察峨眉山,作此评价。而2006年和2007年,峨眉山景区皆以排名第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称号,还获得“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称号。无怪乎,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对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的负责人说:“你们不要不服气!”这是业界的评语。
“峨眉山这个世界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堪称典范。”2007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Kishore Rao博士考察峨眉山,由衷赞扬。而在几年前,原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也有相似的评语:“它是世界遗产保护得最好的地方之一。”
这是世界的肯定。
……
16年,由乱到治,由辱到荣,由“反面典型”到“世界典范”,峨眉山景区不断爬坡、破难,不断“长高”,高出神州,雄踞天下。千座名山一座顶,乐山人超越自我,在峨眉山上又创造了一座“金顶”——峨眉高度。
“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建设国际旅游精品……”乐山市委、市政府的余音犹在。“峨眉高度”体现的是乐山决策者的高度,折射出的是乐山人,尤其是峨眉山人敢为人先、勇争第一、永无止境的精神境界。
境界决定高度。境界有层次,高度有差别。“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3种境界……从未有不经一、二境界,而达第三境界者。”这是王国维的传世名言。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激越
“整座山就是一大垃圾场,大小便没有厕所,游人垃圾杂物乱扔。山下停车场尾追强拉游客,漫天要价,山上窝棚摊点私搭乱建,滑竿乱放,宰客甩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颜面扫地,沮丧,尴尬,愧疚……1992年11月,四川省治理风景名胜区“脏、乱、差”反面典型现场会在峨眉山一连开了5天。
这是一记心灵的重击。在黯淡消沉的阴霾中,乐山不断地检讨,不断地反思:怎样做才对得起祖先和后人、对得起这片土地、对得起所有热爱峨眉山的人?
改,是唯一的选择。新的峨眉山管委会领导班子拉开了架势:“半年改变面貌,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
怎么改?从事上改,比较难,但相对容易。事情干完了,也许整改就结束了。
更难的,是要从理上去改。这是一条艰难的求真之路——求景区保护与发展规律之真,求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规律之真。求真没有止境,整改就永不会结束。
最难的,是要从心上去改。祛除惰性与畏难,克服偏执与自满,始终保持奋进向上的激情,为求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峨眉山人选择了最难。在刻骨铭心的耻辱中,他们萌生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他们重新站上金顶,鸟瞰寰宇,“望尽天涯路”,壮怀激越。
时间相延而下,他们的行动清晰明了:
1994年,景区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卫生山”,一举甩掉“脏、乱、差”的帽子。整改没有停步,申报世界遗产整治工作又拉开大幕。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成为世界第十八个、中国第三个“双遗产”,登上世界级。
1997年,峨眉山股票在沪上市,景区发展进入大市场。
2003年,以大投入、大提升为特征的新一轮整治全面展开……
激越,描绘蓝图;激越,引领辉煌。
今天,步入景区,点点滴滴,这种“激越”有着更沉稳、更细微的表现:
——“山好,我们才会好!”金顶环卫工人彭文才跑过来阻止了记者点烟,只有一句话:“满山森林和寺庙,万一失火怎么办?”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也是位老烟民,十七八岁开始抽烟,但为了这座山,他忍住了,每天只能午饭时在屋里抽一两支过过瘾,“真希望把烟戒掉。”
——“人好,山才能更好!”景区农民讲解员刘红对记者的刻意刁难性咨询,总是耐心地回答,直到让我们满意。知道了记者的真实身份后,她笑了。从“野导”到讲解员,她自有一番感慨:“要服务到位,得有发自内心的珍惜峨眉山荣誉之情。还得注意细节,遇到小孩问话要蹲下去,与小朋友的眼睛平视,然后再帮助他解决问题。地上捡东西要屈膝蹲下而不要撅着屁股;和客人说话要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唾沫星子溅到对方脸上……”
——“维护好形象就是长远利益。”这话常挂在景区龙洞村竹里旅馆老板苏建华的嘴边。从农民变老板,苏建华感谢峨眉山:“过去在退耕还林方面,老是和管委会计较这计较那。什么叫长远利益?这两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过去太不该了!” 他憎恶那些贪小便宜的行为,他饭店的菜单不仅标价格,而且还标上一盘回锅肉不能少于三两肉……
耳闻目睹,景区人的内心世界何其明净亮堂,何其谐和温暖!
这些,可以看作是文明程度的标志。但让人体味更多的是他们对山的深沉热爱,对山之荣誉的精心呵护,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才是“成大事业”的激越境界之根、造就“峨眉高度”不竭的力量源泉。凭着两万多景区人汇聚成的激越洪流,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执著
激越憧憬梦想,实现梦想却要进行艰难的跋涉和辗转,甚至心力交瘁,惨淡经营。只有以执著的决然毅然之行,才能铸就必然之成。
成就“峨眉高度”的爬坡之路便是这般:
拆:为维持世界遗产的原生性,16年来,3次大型综合整治总共拆除建筑物和构筑物近50万平方米,搬迁了金顶703电视台和气象站;核心景区和外围保护区2.3万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35个小煤窑彻底关闭。拆,触动的是商户、农民、驻山单位的切身利益;拆,必然是、也一直是在矛盾与冲突中穷尽心力地啃“骨头”。
治:旅游摊点管理标准化、滑竿管理军事化、咨询服务现代化、农民旅饭店星级化;实行“五统一”,规范所有经营服务项目;推行经营联合体,杜绝“拉客”、“喊客”、“宰客”等现象……治,要厘清事理,更要教人育人,缺不了反复往来的抉择,少不了费尽心神的思虑,贯穿始终的则是制度建设与创新。
建:重基础,建步行道270华里,车行道100多公里。强环保,建供气站,所有驻山单位、寺庙、旅饭店改用清洁能源,新建20多个污水处理站和1个1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数字峨眉山”,高速光纤通讯网络总长230公里,形成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市场营销三大数字化管理体系……建,保护是前提,“拆多建少”是大格局。建,脚步踏实,体现的是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展示的是科学与发展。
升:恢复提升系列文化景观,低山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已具雏形,世界遗产论坛的永久性会址落户于此;中山区生态长廊特色凸显,清音平湖让灵秀峨眉再添水色;金顶工程,目前全国最大的金殿,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露天佛像,还有壮伟的“四大奇观”观景台,一一呈现……升,与其说是大手笔的文化开发,倒不如说是今人继往开来的文化创造。
这一切令业界惊讶,甚至不可思议。“大家都承认峨眉山做得好,水平高。原来我担心有的景区不服气,现在我担心有的景区要泄气!” 2007年7月20日,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峨眉山举行,这是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在大会上的原话。
业界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峨眉山做到了。为何?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一点无法回避——“马元祝现象”。
马元祝,峨眉山管委会党委书记。曾经的新闻报道这样叙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铁腕治山,将生死置之度外;遭遇车祸,身患肝癌,生命有限,服务没有期限;致富山民,共享成果,倾力构建和谐景区……” 今年,他成为《时代先锋》的典型人物,并荣获“国家风景名胜区事业突出贡献奖”。
听其言,观其行。在峨眉山管委会,马元祝有着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也许和他16年来一直主持管委会工作有关。但仔细思量,更多的来自于他不畏艰难、奋力拼搏、敢争天下先的执著信念。他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情,就怀着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著信念干到底。他被峨眉山人称为“永动机”、“工作狂”。其实,他不知疲倦地奔波和疯狂工作,就是要办成别人认为办不到的事,这种成功的喜悦让他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执著信念不仅构成了他的个人魅力和生命价值,还被灌注在每位峨眉山人的心灵中,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是“马元祝现象”的实质内涵。
探究成功,人们往往要考虑到能力问题。能力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能力只是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执著信念。世上很多事情干不成,不是能力有限,而是缺乏执著信念。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而穷年。峨眉山人执著跋涉,让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得到了一以贯之的执行,并自我加压,奋力爬坡,攻坚破难,永不停留,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崭新“峨眉高度”。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
激越与艰辛共生,执著与困惑同在。爬坡,注定是心力交瘁的求索。
治理“脏乱差”,建立经营联合体,实行“五统一”,推行标准化。会不会统得过多、过死,妨碍服务质量的提升?
退耕还林,拆除违章建筑,限制经营项目和从业人数……景区1.7万农民的生活咋办?
什么是“国际旅游精品”?旅游规划者说:吃住行游购娱的世界一流。世界遗产保护专家说:出类拔萃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旅行开发商说:显著特色和强劲吸引力。研究哲学的人则回答:从无绝对的精品,只有相对的……答案缤纷,令人莫衷一是。
景区要建成精品,而遗产地必须更好地保护。矛盾不?是的,好似水火不相容。到底该如何做,才正确?
……
几多困惑,几多焦虑,峨眉山人一次又一次登上峨眉山巅,穷尽深远目光……
迷惘徘徊、步履沉重是难免的,但峨眉山人从未放弃执著求索。实践的深度决定认知的高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后,他们蓦然回首,有了一次次认知顿悟:
——管理服务没有最好,只有精益求精。峨眉山人逐步把旅游传统六要素扩充成包括“体、悟、感、学”的十要素,形成独特的愿景文化,让游客留下超值的、意想不到的温馨旅程回忆。
——建设国际旅游精品,需要海纳百川。尊重和吸收各方意见,最后落脚和统揽于“和谐”的大旗之下,倾力构建历史文化与生态的和谐,高、中、低山区景点景区布局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景区的和谐……
——没有山民的富裕,就没有景区的和谐。 安置5000多农民从事旅游经营,农家旅店发展成一大特色。旅游业反哺农业,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拿出3%约900万元,扶持和组织农民发展茶叶、天麻等6大产业,“峨眉雪芽”成为景区“第三经济”。
——没有绝对的保护,只有绝对的创造和发展。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领域,峨眉山人开创出一条自己的路——“挖掘、恢复、提升、打造”:一切传统的文化资源要想在今天发挥作用,都要经历一个现代的转换。仅靠“维持现状”,保护必将走入死胡同;“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参照历史的现代创造物。要保护,更要创造,这是今人的职责。
……
没有艰辛与困惑,没有激越与执著,就没有豁然开朗的顿悟。顿悟的是思路,是解决办法,是新的目标,体现出的是激越的深度和执著的高度。
奋斗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只要激越在,执著在,就会不断开创新的境界,成就新的高度。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