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祝代表:科学发展让中国名山成“范本”
全国人大代表马元祝:科学发展让中国名山成为“世界范本”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2007年,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中心誉为世界遗产地保护的典范。面对这样的荣誉,全国人大代表、峨眉山管委会党委书记马元祝道出了自己的四字“掌门秘诀”——科学发展。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地,峨眉山仅2007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257万人次。马元祝说:“巨大的游客数量,要求必须处理好遗产保护管理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在峨眉山,几乎每一个管理人员都知道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马元祝说,要科学发展,首先得认清自己。峨眉山管委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不断重新认识和思考峨眉山的市情和山情,寻找发展的新空间,使峨眉山“年年有发展,岁岁有进步”。
峨眉山与许多国家级风景区不同,核心景区内居住有17000多名农民。如何处理好景区开发和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峨眉山管委会的工作重点。上世纪80年代末,峨眉山开始大规模停耕还林,不少农民转向搞旅游,一度景区内乱搭乱建成风。虽然管委会向农民承诺要规划农民旅游摊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没给农民任何补偿就拆除了违章建筑。几年过去,管委会逐渐摸索出“农民不富景区不富,农民不稳景区不稳”的道理,提出了“景乡一体化”的管理概念。
马元祝解释说,“景乡一体化”就是要将驻山所有单位、寺庙和农民的一切活动纳入管委会的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对景区内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教育、医疗、通信、交通、文化等服务,逐步让景区内的农民与景区共享发展的成果。从2004年起每年从峨眉山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3%,支持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项目。
2007年,是峨眉山景区农民的丰收年。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景区村民收入实现近百倍增长,寺庙收入从300多万元增长到1.2亿元,管委会收入也从681万元增长到10亿元。今年,峨眉山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4701元。
“农民富了,就更爱惜自己的家园,景区的凝聚力就更强,游客对景区的保护意识也会随之增强。”马元祝说,“人与自然和谐了,景区自然就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2007年,峨眉山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佳单位、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最受群众喜爱的十大风景名胜区称号。同年11月,第三次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在峨眉山召开。3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遗产保护专家和遗产地管理负责人纷纷在留言簿中写下这样的感叹:天堂、杰出、梦幻、典范……
尽管如此,马元祝还觉得峨眉山与先进国家的世界遗产地相比,还有不少优势有待发掘,品牌还有待提升。
“因此,峨眉山要加快发展,但不是盲目发展。”他说。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