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峨眉观石刻 享清凉 逍遥帝王避暑汤
“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在峨眉山景区静谧的瑜伽河旁,一组鲜活古朴的摩崖石刻静悄悄地伫立在此,保持着与千百年前一样的唯美。摩崖石刻的出现,让早已跻身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峨眉山又凭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以前这里可是皇帝避暑的地方。”一位祖祖辈辈在峨眉山下繁衍生息的老人轻抚着颌下的白须,微笑着望着远处的山峰,说起世代相传的故事。“古时帝王避暑汤,今日百姓纳凉处。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真的是很幸福。”
看 峨眉不仅仅是佛教名山
布满青色苔藓植物的摩崖石刻,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游客在面对摩崖石刻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撼于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崖石上“峨眉者,山之领袖”和“普贤者,佛之长子”,更是以坚若磐石的时光铭记着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
峨眉山被称为普贤道场,在宋明时期,唐代高宗、武则天、玄宗都支持佛教,使峨眉山有了很大发展。这段时间,峨眉山不断建寺庙,名僧辈出。据《峨眉山志》载,当时有佛教寺庵近百所,僧人达3000余人。峨眉山被视为普贤道场,也自宋代开始。宋太祖时,嘉州屡现普贤显像,朝廷还派遣内侍张重进前往看庄严瑞相。宋太宗时,又造普贤巨大铜像,置大阁供奉。峨眉山夜有“圣灯”、有“佛光”,一片光明,故佛教徒认为峨眉山就是《华严经》中的光明山,自然也就是普贤道场了。普贤道场的确定,可以说是峨眉山佛教大发展的一种体现。
峨眉山佛教历史悠久,据山志记载,从晋代起山中开始建寺,至今已有167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峨眉山佛教迎来有史以来最为兴盛时期。据悉,在过去,每年到峨眉山的游人不过二十余万,信士也只有五六万人,国外佛教朝拜团,更是少见,而近十年来,中外游人年均超过百万,信士也不下一二十万,至于海外佛教代表团,每年也在十万人以上,夏天来此避暑的游客更是越来越多,山中一些年老僧人赞叹:“峨眉山不仅是佛教名山,也是享誉中外的旅游名山,可谓‘佛以山而扬名,山因佛而增色’”。
目前,峨眉山拥有许多珍稀佛教文物,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最为引人注目,它铸于宋代太平兴国五年,通高7.4米,净重62吨,属国家级文物,如此庞大的铜象在那时是如何运抵峨眉山上,至今也是一个秘密。
游 像古时帝王一样逍遥行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还在做秦王的时候,有一年秋天来成都视察军事,特地来到峨眉山祭拜老子,还写下了“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的诗句。“我们祖上传下来的话说,太宗来到峨眉山之后就住了好一阵子,那个时候刚好是秋老虎肆虐的季节,他觉得这里十分凉爽,舍不得走呢。”老人回忆着口口相传的故事,记忆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夏天。“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他小的时候,安徽凤阳发生灾荒,他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宝昙和尚。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峨眉山佛事。那个时候有多少人想来峨眉山朝拜,可是路途遥远、十分艰辛,还有好多信徒死在了路上。看看咱们现在这交通,真不可同日而语啊。”后来,朱元璋还亲撰律诗,对宝昙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到了清朝,康熙大帝也来过峨眉山。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出家当了和尚,他的儿子康熙派人四处寻找父亲。康熙四十一年,专程来到峨眉山降香,并颁赐皇帝御书匾联、经器。峨眉山僧人在清音阁前建“接王亭”,作为迎接四王之处。相传康熙皇帝装扮成四大臣的“随从”亲自来峨眉山寻找父亲,见清音阁一带景色秀丽,如世外桃源,特地题写“忘尘虑”三大字给峨眉山。
品 峨眉清秀山水的惬意凉爽
除这三位帝王外,还有许许多多民间传说,讲述几千年间皇室成员不远万里来到古蜀之地,在峨眉山避暑修习,乐不思政。现如今,峨眉山已经成为古蜀国后裔们享受夏季清凉的天堂,果真是“古时帝王避暑汤,今日百姓纳凉处”。
“避暑胜地”的头衔早已被峨眉山揽入怀中,自是不必多说。但要怎样才能让你的峨眉山避暑之行不虚此行,这就需要用心去品味了。
其实想要品味出峨眉的神韵,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约上三两好友,换上轻快的行装,沿着小道徐徐踱步,让压抑在身体的的废气与这里纯净清新的空气来一次彻底的交换。走得累了,好吃的东西都在不远的好吃街上等着你,生态的野菜、美味的峨眉山雪魔芋,山里特有的味道一定不会让你的味蕾有丝毫不愉快的感觉。酒足饭饱之后,傍晚时分,来到生态旅游广场,听一听瑜伽河流淌的声音,看一看摩崖石刻在落日余辉下的唯美色彩。
在峨眉山避暑,能体验到帝王一般的尊贵享受!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