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日期 查询

“我是峨眉山人”

发表时间:2006年10月31日 新闻来源:峨眉山旅游网 作者:峨眉山旅游网 浏览:2981


 ———记四川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马元祝

       近10年来,峨眉山先后荣获14块国家级奖牌,成为全国著名的卫生山、安全山和文明山。图为马元祝(中)在景区农民的茶园调研。

    “你问为什么?我是峨眉山人啊!”

    站在峨眉之巅,眺望云卷云舒,耳畔总是回荡着马元祝这句话。问他为什么放弃更好的位置而回来当这个管委会书记,他这么回答。一句很普通的话,听来却实实的甚至重重的,再也无法忘却。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后面有一串串很不普通的故事。

    (一)

    1992年,对峨眉山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一封游客的投诉信将峨眉山推上了浪尖。信中描述的峨眉山见闻令人扼腕:垃圾遍地、管理混乱、个体商贩拉客宰客,破坏了游客的心情,也破坏了峨眉山的生态,令人深感失望和痛心。

    当年11月11日至16日,四川省治理风景名胜区脏、乱、差反面典型现场会在峨眉山召开。峨眉山人在羞愧中度过了漫长的6天。

    峨眉山不治不行。乐山市委开台点将,时任峨眉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马元祝接到一纸调令:出任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主任,主持风景名胜区的全面工作。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岗位:景区内有17000多农民,还有驻山单位50余个。自1982年以来,峨眉山已经整治多次,但脏、乱、差问题一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有一件事对马元祝刺激特别深。

    一次,他陪同一位客人上山,在山上用餐之前,这位客人说先去一趟卫生间,结果不到半分钟,这位客人大步跑回,并坚定地说,不在这里吃饭了!他明白,那个卫生间太不卫生了。

    很多人以为马元祝不会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他和管委会一班人没有退缩,反而带着一个大胆的目标上任了:半年初见成效,一年大见成效,三年彻底改变峨眉山的面貌,跨入全国先进景区行列。

    走马上任后,马元祝开始日夜穿梭于市区与风景区之间,白天在市政府办公,晚上在管委会办公,行程安排得满当当,一辆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就是他最好的伙伴。随着他那辆老破车的铃声,很多人看来无法完成的景区整治工作居然大见成效。 

    1994年12月,峨眉山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卫生山”,标志着峨眉山彻底告别脏、乱、差,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这个目标,马元祝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实现,比他的三年计划提前了一年。而在去年全国风景名胜区评比中,峨眉山获得总分第一名。游客的数量最能说明问题,以前每年只有两三万入境游客,而今年前8个月就已突破10万,全年有望达到15万!

    (二)

    马元祝和同事们没有满足。1994年初,他们提出更高目标: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申遗?谈何容易!两年一次的评选却有世界各国的几十个地区在排队,每个国家每次只能评一至两名。一旦申报失败,10年内不得再申报;如果申报成功,就要永远承受压力和约束。但马元祝充满信心。他的执着看似偏激,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们可以借申遗的机会,进一步改变景区的面貌。” 

    1994年9月8日,世界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马元祝开始以破釜沉舟的气概,赋予整治工作新的标准,赋予“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争创活动新的内涵。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峨眉山。国内外专家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申遗文件改了一遍又一遍。他山上山下地跑,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就在申遗的关键时刻,一场车祸险些把他的“申遗”计划毁于一旦。1996年8月18日,在他去省建设厅修改峨眉山申遗文件的途中,一辆刹车失灵的中巴车迎面撞来,马元祝大难不死,但三根肋骨骨折,颈椎错位。

    世界遗产评审会迫在眉睫,现场陈述人选至关重要,成败在此一举。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何况整个申报工作只有他最熟悉,谁能代替?市委领导犹豫之际,病床上的马元祝主动请战,“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申报走到今天这一步,让我放弃实在不甘心。”

    一个月后,马元祝戴着石膏颈托登上了飞往巴黎的飞机。会前,他一刻不闲,熟悉材料,和同事研究问答环节,练习陈述。当时,折断的肋骨还没有长好,错位的颈椎还没有完全复位,双肩和胸口阵阵剧痛,可他说什么也不肯休息。为了加强峨眉山的宣传攻势,他还在开会前与委员们进行接触,四处赠送宣传材料。

    马元祝是戴着颈托走向大会讲台的。在他的回忆中,那短短几步路的时间长得让他心潮起伏:“当时眼前很自然地出现了峨眉山。我生在峨眉,长在峨眉,现在又管理峨眉,我和峨眉山有缘啊。缘分缘分,就看今天有没有缘分把峨眉山送上更高处。”

    演讲非常流畅,峨眉山的一切早已铭刻他心底,水到渠成。主席团表决时,峨眉山的申报材料一举通过。在12月6日举行的世界遗产评委会全体会议上,仍戴着颈托的马元祝作了最后陈述,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全票通过的优势荣登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十八个、中国第三个双遗产。

    (三)

    自从接手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以来,马元祝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景区乱象久治不愈?为什么一些山民拉客宰客?答案很快拨云见日,种种现象与大部分山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很大关系。到2000年,全山的两万亩耕地已全部停耕还林,然而失去土地的山民从事景点经营服务的却不多,而一些外来经营户由于各种关系而占据景区服务点。

    根治峨眉山问题,就得从解决农民挣钱吃饭问题入手!拿定主意的马元祝争得峨眉山市、乐山市的支持后,开始对景区经营许可证重新洗牌。1999年12月25日,管委会制订了次年换发景区经营许可证的相关文件,确保了当地群众经营有门路,生活有保障。

    古老的峨眉山焕发生机。10年间固定资产由681万元增到去年的4.5亿元,今年有望达到6亿元。60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顺利解决,门票收入的3%还被用于改善景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激发了山民爱山护山的积极性。这10年,峨眉山荣获14块国家级奖牌,成为全国著名的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

    出色的成绩让马元祝得到多次升迁机会,但他都一一谢绝了。在他的心中,峨眉山已和自己浑然一体,“看着峨眉山一年年变好,对我来说是人生的最大享受,这里最适合我。”

    (四)

    车祸使马元祝的身体元气大伤。

    肋骨和颈椎一到阴雨天便隐隐作痛。

    他不知道,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2004年6月3日,马元祝到上海出差,由于肝区隐隐作痛,他顺便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却让医生面色凝重,“情况很不好,发现三厘米大小的肿瘤,怀疑是恶性。”马元祝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等把这次要办的事情办完再说。”

    突如其来的病魔没有阻住马元祝为峨眉山奔波的脚步,反而加快了他前进的步伐。他要与时间赛跑,人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终结,而峨眉山会永存。马元祝把峨眉山的一草一木,看作是他生命的延续。在上海开完三天论证会后,他又披星戴月赶往福建蒲田论证一个方案,6月10日他回到峨眉山处理工作,直到13天后才飞往北京求医。

    几次诊治,马元祝辗转到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做肝脏移植手术。8月10日手术顺利执行,幸运的是病灶没有扩散。手术后刚三个月,他就急切要求出院,而正常情况下,肝脏移植病人起码要在医院恢复半年。主治医生经不住他的强烈要求,在向他反复确认出院后一定注意休息的要求后签发了出院通知。

    回到峨眉山的马元祝并没有兑现“出院后一定注意休息”的承诺。第二天,他就主持召开了景区管委会领导干部会议,了解前一段工作情况,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两天之后,他又不顾劝阻,冒着严寒登上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顶,出现在整治工地上,他要亲眼看看工程的进度情况。

    金顶,高踞峨眉巅峰,云蒸霞蔚,不远处瓦屋山和贡嘎雪山若隐若现。

    走在猎猎寒风中,马元祝暗下决心:老天一天不带我走,我就要把峨眉山的事干好一天,因为我是峨眉山人……      文/本报记者  钟华林


 
  
 


相关文章

我的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发  表  

峨眉山雷洞坪悬崖之上海拔2390米处,有一株树龄高达450多岁的杜鹃花,名叫“美容杜鹃”,是目前峨眉山最高龄的杜鹃。树高13米,胸径2.7米。

【峨眉山名字的由来】最早的说法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指其山形如美女眉毛,故称“蛾眉山”。因是一座山的名字,后来就被人们习惯称为“峨眉山”。

白蛇的出生和修炼地在峨眉山白龙洞。青蛇本是男身,在黑龙潭修炼。因爱慕白娘子,欲强娶为妻,两人在牛心亭前恶战,青蛇不敌而降服,化作女身服侍左右。

植物活化石之“中国鸽子树”:学名珙桐,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古老的森林树种,为峨眉山等处特产。在峨眉山九老洞至长寿坡千亩区域内成了建林树种,树高20多米。

峨眉山大蚯蚓:学名秉前环毛蚓,最大的体径可达2厘米,体长80-100厘米。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龙门洞、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洪椿坪一带。

【世界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是依崖开凿而成的弥勒坐像。滨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面对峨眉三峰,背倚凌云九顶。佛像通高71米,开凿于公元713年。

报国寺楹联:“一合相,两足尊”。上联:世界虽大仍由微尘聚合而成;下联:修行达到“智”、“慧”两足的程度,即可成佛至尊,阐述了佛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