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继承提升打造 为世界遗产管理创造一个“中国样本”
作者:马元祝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峨眉山有责任、有义务探索一条新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努力为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创造一个“中国样本”。
如今,“云上金顶,天下峨眉”的美誉已经不胫而走。
有“天下秀”之称的峨眉山,为何还要以浩大的工程建设金顶?不明情况的人也许会疑问。
峨眉山人会简单直接地告诉你:金顶工程的精髓,就在于:恢复、继承、提升、打造,并实践邓小平同志对峨眉山提出的“在保护好的同时,做好规划、综合开展,加强建设、加强管理”的指示精神
(一)
距今约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同时也造就了雄秀神奇的峨眉山。
峨眉山秀甲天下。新构造运动产生的雄伟壮观,别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态王国,平地而起、伯仲昆仑、高出五岳的气势,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学形象、科学内涵和在世界山岳型风景区中独领风骚的特殊地位。
早在1万年前,峨眉山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动。进入文明社会,峨眉山有史迹可考的人文历史已有4000多年。特别是公元1世纪开始,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佛教寺庙,汉代以来普贤菩萨在金顶大放光明,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普贤道场。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完好的生态环境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完美融合,1996年12月,峨眉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公元4世纪,从中印度来华入蜀的僧宝掌,赞誉峨眉山为“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历代无数人把最好的赞美和最高的荣誉给了峨眉山。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峨眉山视察,说“峨眉山是个文化型的风景区,是一个宝库。要保护好,要做好规划,要综合开发,要加强建设、加强管理。办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
回顾上下4000多年峨眉山发展史,历朝历代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为峨眉山的开发和繁荣呕心沥血,更激励了峨眉山人继续肩负保护、管理、建设好峨眉山的历史使命。
1992年以后,峨眉山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峨眉山风景区新一届领导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整治“脏、乱、差”到创建全国品牌;从全国品牌到跻身世界“双遗产”之林;再到“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实现了发展史上的三步大跨越。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峨眉山的精华———金顶古建筑群无数次毁于火灾,甚至珍贵的普贤铜像都流离失所,到建国时只剩下华藏寺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卧云庵。文革时期华藏寺因火灾毁于一旦。而卧云庵也基本丧失寺院功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1996年世界遗产考察专家就金顶电视台、气象站严重破坏金顶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影响峨眉山佛教氛围提出质询。中国政府和四川省政府承诺将恢复金顶历史的本来面貌。
正是因为如此,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编制、并且得到国务院和建设部批准的峨眉山总体规划和金顶详细规划,对金顶整治提出明确要求:急待拆迁无关设施,恢复宗教环境,全面提升金顶景观和文化地位。
(二)
峨眉山是大行愿王普贤菩萨的道场。愿是崇高理想、行是精勤实践。数千年来,峨眉山就是以这样的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精神,感召和接引着海内外千千万万的善男信女和广大游客。
峨眉山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宗教信仰文化。峨眉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圣地之一,是海内外信教群众朝圣礼拜中心。千座名山一座顶,千百年来,峨眉山金顶是中外游人观赏佛光、圣灯、日出、云海等风光的绝佳之处,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精华所在。
峨眉山有记载的佛教文化历史可追溯到2000前的东汉时期。据《峨眉山志》记载,公元63年,蒲公在金顶建寺奉普贤,成为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开端。与此同时,峨眉山邻近的乐山、彭山、西昌等地均出现早期佛教造像。“这说明汉代时佛教经云南、四川到长江流域的南传之路,在时间上并不比北方丝绸之路晚”。峨眉山遗产研究所专家认为。从造像到寺庙则又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最终在绝顶形成一座宏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历史上的金顶不但是峨眉山普贤信仰的发源,也是最能表现峨眉山佛教文化的地方。从汉代蒲公追鹿到金顶见大光明普贤显相以来,金顶一直是佛教的朝拜中心,据记载过去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形成全山最大的一处建筑群。
最耀眼的无疑是金顶最高处的稀有珍品———“金顶铜殿”。相传它来自东汉蒲公建的普光殿,唐宋时称光相寺。明初重修,殿覆伯瓦,又名铁瓦殿,并铸普贤金像。公元1602年建金顶铜殿,殿柱门棂窗壁,皆铜为之而渗金,“中坐大士,傍绕万佛。渗以真金。建立之日云霞灿烂,山吐宝光,涧壑峰峦,恍成一色,若兜罗绵,菩萨隐现,身满虚空。巍峨晃漾,光耀大地”,故称金殿,金顶之名也由此得来。可惜清末金殿倾圮。后筑砖殿。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西藏达赖喇嘛赠铜铸普贤骑象于金殿祀奉。后来数次失火。1972年火灾,砖殿、华藏寺付之一炬。
就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规模来说,历史上的金顶可能并不是最大的。但是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下,它总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很久以来,我们只能从古人的笔记里去想象了:“上出层霄,邻日月,摩刚风,只积雪峰,寒冰涧底,宫殿飞行虚空中。”
千年文明积淀,百年历史呼唤,因缘际会,金顶重现的时刻终于到来。
(三)
在对遗产的维护和修复上,真实性是一个基本原则。它也最能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遗产保护十分强调维护遗产的“历史真实性”。而亚洲国家文物修复还强调“价值的真实性”。日本《奈良真实性文件》认为,真实性的衡量基础来自于对文化遗产原始与后来特性和意义的了解,即真实性已不仅是针对文化资产的原始价值,而包括了它之后的使用以及所被赋予的意义。我国文物界长期奉行“修旧如旧”原则,尽力恢复“完整”的历史原貌,其目的不仅在于文物修复本身,也在于恢复文物所承载的价值内涵。
金顶工程既着重维护佛教遗产的“历史真实性”,也强调峨眉山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尽力恢复“完整”的普贤道场和它承载的价值内涵。
3802工程的寺庙充分参照历史原貌,在原址上重建。金顶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突出体现,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装修典雅,无论选址、设计和营造都别具匠心,既有庙堂之严,又富景观之美。其技艺之高,堪称中国名山风景区寺庙建筑艺术的典范。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寺庙与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峨眉山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瑰宝。
金、银、铜三殿,依照中轴对称分布,并且与普贤像照应,体现了寺院建设的严肃性。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塔形的“十方普贤像”来代表。历代供奉在金顶金顶的普贤骑像,成为了处于整个金顶寺院中心的露天金像。朝拜大道既是上顶的必经之道,也是供信众跪拜的圣道,需要三步一拜,左上右,从中也体现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精神特色。
处于整个设计中心的,无疑是十方普贤金像。其表现特点是,以相示法,以简示繁。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传智法师诠释说,普贤金像最上部分三层的十个面相,代表普贤十大行愿,十个面相各有微细变化,表示十个愿的不同内涵。“十”含时空重重无尽之意,表示普贤的法力无限广大,可以圆满智、悲、行、愿的一切德。大象是普贤的座骑,力大、负重、行远,心性柔和善良。《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而峨眉山又有大象之山的称号。朝拜的时候应该按照象鼻弯曲方向,绕佛三匝表示恭敬;三圈不仅是古法,也是代表佛法僧三宝。“2000年来峨眉山的普贤像独一无二,都是从金顶塑像而来。在金顶产普贤塑像,是普贤以像示法,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象征。”传智法师说。
事实证明,金顶工程既是佛教的大功德,也是峨眉山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四)
703电视台的搬迁无疑是金顶工程对峨眉山遗产地保护最大的贡献。
703电视台位于金顶主要寺庙原华藏寺遗址上,建筑物体量庞大,严重破坏了金顶景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拆除703电视台,才能恢复重建金顶华藏寺,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中外游人也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703将电视台迁出景区,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也纷纷提出意见。
四川省和峨眉山也都坚持整体搬迁电视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张学忠强调:“电视转播台一定要搬,花再多的钱都要搬”。
在中央、四川省、市领导的亲自关心下,2004年10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达正式批文,同意将电视台搬迁至乐山市沙湾三峨山,采取先建后搬。四川计划投资五个亿,力争2006年年底之前整体搬迁完毕。
而对于同在金顶上的气象站,采取的却是迁移改建而不是拆除搬迁的处理方式,没有搬出峨眉山景区。原来,成立于1935年的这个气象和气候观测站,不仅有历史价值,在观测预报峨眉山金顶和四川的气候和气象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国际气象和气候资料交换共享。金顶工程从科学性和实际出发,保存气象站的功能和作用,迁移改建,体现了难得的事实求是精神。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