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日期 查询

灵芽秀叶 峨眉雪芽
——第四届中国商标节惊鸿一瞥

发表时间:2011年9月8日 新闻来源:峨眉山旅游网 作者:admin 浏览:2372

仲秋的成都,秋高气爽,倍受关注的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于9月6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这一被国内外品牌企业、广告传媒业界称之为中国商称“豪门盛宴”的展会,今年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工业、汽车制造业、家纺、食品、医药、科技、服装、电器制造业等诸大行业的数千家商标企业汇聚一堂,来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并享有“中国珍稀有机绿茶”盛誉的峨眉雪芽茶业携其商标和所有产品在现场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活动和茶艺表演,受到广大业内外人士的热烈追捧。
  商标节是充分展示中国各类企业对企业文化、品牌培育发展、产品商标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一个舞台。而现场厂商的布展创意设计、工艺形艺形态、基调、识别性等,无不力透出商标业主及企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在会场,作为第四届商标节唯一茶类用品的峨眉雪芽将企业品牌文化向参会领导、媒体界朋友、各类企业代表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峨眉雪芽茶业的商标设计原创于2005年,公司的主创人员深入峨眉雪芽茶业建设在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境内的高山生态珍稀有机茶园,实地考察和体验峨眉雪芽茶园拥有的堪称全国罕见的生态环境。峨眉雪芽商标图形的原创定位在两个基准点上:第一是卓然不群且不可复制的茶园自然生态环境,宛若翡翠的峨眉雪芽高山生态茶园与5000多种野生植物共生,形成不同海波高度的林茶共生奇观,又似一块块翡翠镶嵌在百里峨眉的千峰百峦;第二,峨眉雪芽绿茶作为峨眉山茶禅文化的载体,其“始于西周,发乎于秦汉,盛名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始出于峨眉山远古时期道、佛两门的峨眉雪芽,最初皆采自于峨眉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公元前西周时期至西汉初年的1000多年中,最先择林中野生古茶晱食的人是遁入峨眉山原创道教弟子们,他们视峨眉山的野生古茶为“灵芽秀叶”,坚持晱食皆可防治百病,增福益寿,以此开创了峨眉山茶禅文化最初的“天人合一”养生观念。西汉时期,中国汉传佛教入驻峨眉山,佛门又视林中的野生古茶为“佛国瑞草”、“菩提慧草”,自此峨眉山道、佛门研茶、习茶蔚然成风,代代相传,至公元845年,峨眉山昌福禅师始创峨眉茶道并编著《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由此而延绵1166年历经36代茶法传人。    
  公司原创设计团队通过对峨眉雪芽绿茶卓越的生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反复酝酿,在对其商标图形的原创设计理念上定位在“天人合一”之“灵芽秀叶”的内涵上。如今呈现在广大消费者和茶叶爱好者面前的峨眉雪芽绿茶注册商标图形两侧为茶叶造型,中间的茶芽作了拟人化设计,整个图形设计洗练,图形两侧抽象化茶叶与同中新发茶芽的拟人化设计力透出商标图形的灵动、飘逸的审美意识。有业界人士称,峨眉雪芽茶叶所注册的商标图形,创意独特,风格清晰,内涵丰富,识别性呈显著特征,是中国茶叶在商标图形设计中人文与生态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而在展位现场,峨眉雪芽茶叶展场以显著的位置、独特的展场设计和独具品味的茶艺表演吸引省市各级领导到现场进行参观、品茶、指导。参观者主动索求产品资料并驻足品尝。在会议期间峨眉雪芽宣传资料发放达到了5万份以上,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于9月6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商标节开幕式著名商标品牌展示墙上峨眉雪芽商标名列前茅
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于9月6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商标节展场独具特色的峨眉雪芽特装展台
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于9月6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展场外气势磅礴的峨眉雪芽大型户外广告


相关文章

我的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发  表  

报国寺楹联:“一合相,两足尊”。上联:世界虽大仍由微尘聚合而成;下联:修行达到“智”、“慧”两足的程度,即可成佛至尊,阐述了佛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峨眉山名字的由来】最早的说法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指其山形如美女眉毛,故称“蛾眉山”。因是一座山的名字,后来就被人们习惯称为“峨眉山”。

白蛇的出生和修炼地在峨眉山白龙洞。青蛇本是男身,在黑龙潭修炼。因爱慕白娘子,欲强娶为妻,两人在牛心亭前恶战,青蛇不敌而降服,化作女身服侍左右。

峨眉山雷洞坪悬崖之上海拔2390米处,有一株树龄高达450多岁的杜鹃花,名叫“美容杜鹃”,是目前峨眉山最高龄的杜鹃。树高13米,胸径2.7米。

植物活化石之“中国鸽子树”:学名珙桐,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古老的森林树种,为峨眉山等处特产。在峨眉山九老洞至长寿坡千亩区域内成了建林树种,树高20多米。

峨眉山大蚯蚓:学名秉前环毛蚓,最大的体径可达2厘米,体长80-100厘米。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龙门洞、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洪椿坪一带。

【世界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是依崖开凿而成的弥勒坐像。滨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面对峨眉三峰,背倚凌云九顶。佛像通高71米,开凿于公元713年。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