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日期 查询

峨眉山景区黄金周后期迎来旅游好时机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5日 新闻来源:峨眉山旅游网 作者:ZY 浏览:3360

 

10月5日,“中秋国庆大长假”已过半旬。然而,谁能估计到黄金周的后期,才是峨眉山景区真正意义上旅游体验的悠然小假期。

也许您还处在前几天游人井喷式增长的画面中,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也许您还在为这几天的绵绵小雨而发愁;也许您还在为自驾游的交通拥堵、停车场而担心;也许您还在为预订景区酒店而纠结……然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随着高峰期的过去而得以解缓。

选择黄金周后期,才叫着错开高峰的旅游。

据悉,未来几天,峨眉山天气晴好,适合登山观景。并且全市星级酒店入住率为70%,景区内酒店房源充足。景区内交通顺畅,车辆进出、停放有序。成雅(乐)高速公路乐山站出口至峨眉山景区的交通拥堵已全部消除,沿线交巡平台的LED警报已解除,全部换成了“峨眉山景区交通顺畅,欢迎游客放心前往”的内容。景区内天下名山牌坊和杨岗入口的交通管制也全部解除,各大停车场均有较多空余车位,十分宽松。

欢迎游客朋友们前往峨眉山景区,度过黄金周后期的悠然时光。

 

 

峨眉山绚丽的秋季,给人一种神秘、梦幻的感觉。古曰“三秋水净,白云轻飞;秋风号林,黄叶飐水。”最为著名的“白水秋风”,白水池畔四望,秋高气爽,蓝空分外明净,高远,辽阔。缕缕白云缠绕着寺后陡峭,壁上绿叶、黄叶、红叶相间,与蓝天共一色。秋风吃拂着峰峦,摇撼着丛林,发出声声呼啸,片片橙红的枫叶在空中随风飞舞。应和着秋风,横穿古寺而过的涧溪潺潺低吟。流水、秋风、树涛,强声低音交错,如同一曲浑厚深沉而流畅自如的森林交响曲,为飘飘红叶伴舞。

 

 

峨眉山金黄的枫叶,给人一种豪放、浪漫的味道。满山的红叶总给人激情和向往。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栌叶,郁郁葱葱的桢楠,辉辉煌煌的杨树,浴洒在一片金黄黛绿之中,山水云天,交相辉映,织就一幅令人心醉的金秋画卷。

 

 

峨眉山神秘的秋月,给人一种幽静、一种沉思。李白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出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景。尤其以“象池夜月”为代表,若是圆月当空,玉盘明亮,咫尺之间,伸手可抱;当月披挂在挺拔矫健的冷杉林上,象老龙戏珠,似吐似吞;当月钻进白云里,又象一只高悬苍穹的大雾灯,散出淡淡的辉光,给灵山抹上了一层幻想的色彩。

 

 

峨眉山灵猴是峨眉山的精灵,嬉闹顽皮、憨态可掬又极通人性子,见人不惊、与人相亲、与人同乐,给游人带来无数欢乐,成为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观。与猴群嬉戏,给猴子喂食,观赏其千姿百态,了解其生态习性,与其来一次亲密接触,成为游客到峨眉山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

 

 

让“感觉”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洗礼:领略太白诗情,白水秋风,聆听双桥清音,在峨眉后山的原始森林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氧吧”、“日光浴”、“矿泉水”。入夜,在明亮的月光下,露营的帐篷里听大自然的弦音,山风拂过森林,象春蚕咀嚼桑叶,又象万马奔腾……满眼皆是绿,满握皆是真,满怀皆是善,满心皆是爱。

 

景区旅游咨询电话:

400-8196-333 或  0833-5593168

 

景区官方微博:

@峨眉山景区

新浪:http://weibo.com/emeishan517

腾讯:http://t.qq.com/emeishan517

 

景区官网:

http://www.ems517.com

http://www.ciotour.com(可订房、订票、订餐)


 


相关文章

我的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发  表  

【峨眉山名字的由来】最早的说法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指其山形如美女眉毛,故称“蛾眉山”。因是一座山的名字,后来就被人们习惯称为“峨眉山”。

白蛇的出生和修炼地在峨眉山白龙洞。青蛇本是男身,在黑龙潭修炼。因爱慕白娘子,欲强娶为妻,两人在牛心亭前恶战,青蛇不敌而降服,化作女身服侍左右。

峨眉山雷洞坪悬崖之上海拔2390米处,有一株树龄高达450多岁的杜鹃花,名叫“美容杜鹃”,是目前峨眉山最高龄的杜鹃。树高13米,胸径2.7米。

植物活化石之“中国鸽子树”:学名珙桐,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古老的森林树种,为峨眉山等处特产。在峨眉山九老洞至长寿坡千亩区域内成了建林树种,树高20多米。

峨眉山大蚯蚓:学名秉前环毛蚓,最大的体径可达2厘米,体长80-100厘米。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龙门洞、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洪椿坪一带。

报国寺楹联:“一合相,两足尊”。上联:世界虽大仍由微尘聚合而成;下联:修行达到“智”、“慧”两足的程度,即可成佛至尊,阐述了佛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世界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是依崖开凿而成的弥勒坐像。滨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面对峨眉三峰,背倚凌云九顶。佛像通高71米,开凿于公元713年。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