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雪芽蕴禅机,倡导每天三道茶
峨眉雪芽
亿年峨眉,千年佛门,禅茶一味,韵味无限。其中,倡导的每天三道茶,健康身心灵。正所谓:都市繁华收眼底,峨眉山月入梦来。雪芽一杯静心扉,每天三道悟禅机。日月精华汇雪芽,笑对生活你我他。
第一道茶:为晨饮之茶。即寅卯时辰“恭前服用”。僧众是这样解释的:苍生以食为天,每日数餐五谷杂陈,秽物存于肚腹,浊气游于肺腑,百毒浸于经脉,又加之床榻一宿,人的体内已浑浊不堪,林中的峨眉雪芽能解百毒。故每天凌晨在“出恭”或“如厕”(上卫生间解小便、大便)之前,活水煮茶,清饮3杯,能够起到化浊为清和排毒养颜的茶疗养生效果。
第二道茶:为“午未饮茶”。“午未”即每天上午11时至晌午1时之间。即在斋后(吃午饭)后即刻饮清茶两杯,可以起到“坚齿”和防百疾的茶疗功效。现代科学在临床上已经证明,绿茶具有消炎灭菌的作用,人在进餐后,口腔及牙缝中残留食物的细菌与病毒可以在半分钟内迅速繁殖。这时,马上清饮绿茶两杯涮饮,能够起到消炎灭菌的茶疗效果。
第三道茶:时辰定在“戌亥”。即每天夜晚寝前的9时至11时。这第三道茶为“濯洗”之用,不用口服。即用清茶濯洗面部,尤其是眼部,能够起到排毒养颜的效果。濯洗时间一刻钟即可。
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冷箭竹 撰稿)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