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日期 查询

纤手采禅茶,雪芽奉禅心

发表时间:2013年2月28日 新闻来源:峨眉山旅游网 作者:admin 浏览:4110

峨眉雪芽

  峨眉自古产茶。《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深山寺庙,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食客,广结善缘。
  每逢农历10月,峨眉山普降瑞雪,海拔千米之上的茶园被瑞雪覆盖,雪冻期延至次年农历二三月。冰封山林宛如纯洁的无人之境,为过早进入休眠期的茶树抚去世间尘埃与躁动,吸取天地灵气积蓄养分。严寒冻死过冬的害虫及虫卵,减少了病虫等对茶园的侵害。高山之中昼夜温差大,完美地调节着茶树中酶的活性。随着温度降低,茶多酚含量减少,茶叶浓涩味减轻,内含物质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变得更为丰富,鲜叶持嫩性更强,香气更加持久。
每年春天,山下大地春暖花开,峨眉山海拔1000多米以上的山岭仍冬雪未融,万籁俱寂。生长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茶园和丛林中的野生古茶,在峨眉山昼夜温差极大的反差下,悄然完成它的生长期:白昼气温升高,新生茶芽且生且长;夜晚气温骤降,新生茶芽且合且闭。


  直至清明前后二十天,冬寒未解,这些坐落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园里,新芽已破雪而出。在骤热骤冷的气温作用下,新芽翠绿,宛如点点翡翠绽落于雪野之上。茶僧们踏残雪、采山茶,此茶事活动已千古传承,其情其景,成为峨眉山茶文化一道天然雕凿的人文风貌。因此,道、佛两门也以“峨眉雪茗”为此茶命名。踏雪寻茶,与其说寻的是那寓于茶叶里的天地之味,不如说寻的是茶僧们的虔诚初心。
  茶事,素来与人关系密切。由人亲手采摘的茶叶,仿若被人点化;而自然的奇妙之处在于,茶亦是生灵的浓缩与化身,人与之接触,亦仿若与精灵对话。据峨眉山林寺中茶人介绍,每逢春茶采摘,寺中众僧要沐浴洁身,在采摘新芽时要口诵弥陀,诵曰:“玉手纤纤,禅心净净,虔诚颂诵,采供佛前”,每年新春采摘的第一道春茶,都必须作为珍品供献在诸佛面前。时至今日,再推敲古人对茶近乎虔诚的态度,几乎令今人倍感望尘莫及。踏雪寻茗并不是雅兴所至,寄情于景,更是古代茶人内省、自持的处世态度,达观、通融的天人观念,因而衬得峨眉雪芽的珍贵。

  峨眉雪芽始于楚昭,闻于汉晋,发于隋唐,盛名两宋。
  在古代茶事活动中,峨眉山远古的道佛两门一直视山中森林里生长的茶叶为“灵芽秀叶”、“佛国瑞草”。唐代以前,峨眉山茶及峨眉雪芽一直处于药用阶段。道、佛两门一致公推;长期饮服峨眉雪芽绿茶,可以起到排毒养颜、防百疾、驱秽气、下浊物,久服轻身而增福益寿的茶疗养生功效。
  西汉时期,佛教入驻峨眉山,佛门研习与传承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国原创道教弟子林中古茶饮服的方式中。至公元845年,峨眉山遇仙寺高僧昌福禅师始创峨眉茶道,创编《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从而奠定了峨眉山茶禅文化的基础,薪火传递,历经1160多年,续36代传人至今。峨眉山佛门三道茶,历经数百年的饮用实践,把“寅卯、午未、戌亥”定为每天饮茶养生的最佳时辰。
  每年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时,在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
  贤金像前,举行“峨眉山普贤茶供晒净法会“。从清明前在峨眉山海拔1200-1500米万年寺有机核心产区采摘的鲜嫩独芽头中精选少量精华窨制而成的禅茶,交由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金顶法藏寺监院传法法师进行加持仪式,将佛家的祝愿和神力赋予峨眉雪芽,护佑大众。每年仅加持500盒,极其珍稀。干茶嫩绿油润,条索紧细。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泛出清幽花香。滋味清醇淡雅,回甘明显。
  唐代以前,峨眉山茶主并未广为世人所知。据公元五世纪魏晋南北朝南朝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记载:“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峨眉山志•千年史程》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辖县十二。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跑峨眉山约30公里)皆出名茶,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孔子地图》“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察之,欲致其药,不能得……”。因此,第一个问茶峨眉山的中国皇帝是西汉初年的汉武帝刘彻。

  隋唐时,山中寺庙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已成规制。道士与山僧们对全山千嶂百峦中的茶的品质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与鉴别,哪座山林中的茶最好,什么时候适宜采摘、用什么方法加工,汤、色、味俱佳已成心得。道家称之为“灵芽秀叶”,佛门视之为“佛国瑞草”、“菩提慧草”,所以传承千古的峨眉茶道,其内涵博大精深,既借鉴了峨眉山远古中国原创道教“天人合一”古朴的生命哲理,又相融了佛门以茶参禅,研茶静悟的茶禅养生文化。干茶绿润光泽,形同佛眼,中正平和,汤色翠绿清亮,香郁隽永,滋味甘醇。一饮禅茶一味,会心静意。     唐代唐宪宗时期,“峨眉雪芽” 因产量少而尤显珍贵,只限于供少数僧众和达官显贵饮用,成为中国十大名茶,年年进贡朝廷皇室,成为皇室贡茶,名满中华,显贵长安。时至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章及明神宗朱翊君独崇峨眉山,也曾先后多次御赐山林茶园与各寺。
  南宋乾道六年,大侍人陆游入蜀任嘉州通判(今乐山市)。公干之余,经常游历峨眉山,与山中的僧众樵夫茶农结成知己,其间与峨眉山中峰寺的别峰禅师交往甚密,特别喜欢品饮寺中的“峨眉雪茗”。
  别峰禅师在每年春茶开园之际,都会邀请陆通判去寺中品茗,抑或遣人送新焙的雪芽给陆游。淳熙十六年,陆游奉诏入临安(南宋京城,今杭州市)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是年春天,别峰禅师听闻陆游调任崇州,这位方外之人颇感离情依依,便差寺中小僧送去刚从中峰寺后白岩峰下采摘焙制而成的“峨眉雪芽”,以作道别之仪。陆游高兴之余请来了两位茶道名士,并取丁东井的清泉之水,品茗于万景楼下林樾之中,吟出《同蔡肩吾何元立至叮咚院汲泉煮茶》中的名句:“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此后,“峨眉雪芽”美名鹊起京都,嘉誉天下。
  冬雪如期而至,覆盖峨眉山巅一载又一载,山林宛如万物摇篮。白雪之下,新的嫩芽悄悄积蓄养分,只为来年破雪而出。雪野之上,怀揣朴素之心的茶人抖落袖边雪片,踏过残雪,向山林更深处走去。(孙微文,袁士洪图)

相关文章

我的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发  表  

峨眉山大蚯蚓:学名秉前环毛蚓,最大的体径可达2厘米,体长80-100厘米。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龙门洞、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洪椿坪一带。

峨眉山雷洞坪悬崖之上海拔2390米处,有一株树龄高达450多岁的杜鹃花,名叫“美容杜鹃”,是目前峨眉山最高龄的杜鹃。树高13米,胸径2.7米。

植物活化石之“中国鸽子树”:学名珙桐,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古老的森林树种,为峨眉山等处特产。在峨眉山九老洞至长寿坡千亩区域内成了建林树种,树高20多米。

白蛇的出生和修炼地在峨眉山白龙洞。青蛇本是男身,在黑龙潭修炼。因爱慕白娘子,欲强娶为妻,两人在牛心亭前恶战,青蛇不敌而降服,化作女身服侍左右。

报国寺楹联:“一合相,两足尊”。上联:世界虽大仍由微尘聚合而成;下联:修行达到“智”、“慧”两足的程度,即可成佛至尊,阐述了佛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世界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是依崖开凿而成的弥勒坐像。滨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面对峨眉三峰,背倚凌云九顶。佛像通高71米,开凿于公元713年。

【峨眉山名字的由来】最早的说法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指其山形如美女眉毛,故称“蛾眉山”。因是一座山的名字,后来就被人们习惯称为“峨眉山”。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