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研讨会隆重举行
正文
2016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申遗成功20周年之际, 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峨眉山景区隆重举行。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凤武,乐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张彤,四川省住建厅副厅长樊晟,峨眉山市委书记、峨眉山景区党工委书记陈长明等出席研讨会。峨眉山——乐山大佛、黄山、泰山、武夷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等遗产景区代表,众多的遗产保护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研讨。
张彤在致辞中说,峨眉山-乐山大佛是我国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重要代表,不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乐山高度重视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秉承《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精神,科学利用世界遗产,取得了良好效果。乐山将坚持“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峨眉山-乐山大佛蕴含的禅意文化、自然文化、武术文化、康养文化等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峨眉山-乐山大佛核心景区复旧建新,全力把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级遗产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提真知灼见,多为乐山旅游发展把脉支招,助力乐山建设成为游客最向往的城市。
陈长明在峨眉山遗产保护介绍中谈到,20年来,峨眉山人始终坚持传承、弘扬、发掘并重,把遗产保护与遗产观光旅游展示相结合,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发掘展示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巨大魅力,在继承、弘扬与创造中,不断提升遗产资源保护管理水平。1997年,挖掘峨眉山野生藏酋猴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以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合理规划的原则,着手打造了一个融野生藏酋猴繁育、保护、宣传教育及科学教研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猴区”。2006年,峨眉山金顶改造项目建成,集中体现了遗产旅游项目传承、弘扬、发掘并重的特点,在内涵上展示了峨眉山普贤道场、佛教文化的特殊文化底蕴,在外延上拓展了峨眉山文化遗产精神的表现形式。20年来,峨眉山人不断挖掘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内涵,峨眉新十景相继诞生,温泉文化、禅茶文化、武术文化等依托遗产的主题文化开发接踵而来,峨眉山世界遗产依然熠熠生辉。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就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如何继续秉承保护为主的基本理念,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科学规划和现代科技手段在景区保护中的应用,在遗产保护弘扬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自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严格按照遗产保护公约,进一步提高了保护意思,加大投入,以科学手段加强景区遗产保护,同时引进国际先进保护理念,走出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遗产保护新路子,使峨眉山、乐山大佛的遗产保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景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