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峨眉山》:以旅游演艺创新中国文旅融合新探索
正文
2019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元年”,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文旅融合项目《只有峨眉山》的到来恰逢其时。通过打造戏剧幻城,创新探索文旅融合的全新业态。
《只有峨眉山》由四川省乐山市委、市政府、峨眉山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王潮歌艺术团队共同打造,也是乐山市“挂图作战”重点推进项目。其落地,将进一步助推峨眉山旅游世界级品牌打造,成为助力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四川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作为导演王潮歌继“印象”“又见”系列后“只有”系列的开篇,该项目不仅打破传统,更以艺术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体验演艺创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只有峨眉山》以“文化型宝库”峨眉山为表现主体。峨眉山风景秀丽,文化资源丰富,享誉海内外,更是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龙头旅游景区。可以说,峨眉山是四川的代表、中国的名片、世界的品牌,打造大型文旅融合项目《只有峨眉山》的示范效应辐射国内外,影响深远。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文旅融合落实到产业中,重在“融”、利在“合”。旅游追求差异,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就是契合人性的差异化表达和差异化深度体验。峨眉山文旅融合启航扬帆,旅游演艺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只有峨眉山》创造性地以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为突破口,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将峨眉山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场景、故事、演出体验等,引发游客文化共鸣,促使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
此外,《只有峨眉山》延续了王潮歌以往作品的制作格局,将峨眉山景观与剧场有机融合,打造目前中国最大的实景村落剧场。据悉,项目占地规模约8万平米,室内剧场有6个观演空间,实景村落剧场完整保留了26个院落,整个项目日最大游客接待量近1.5万人。
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峨眉山》打破了“室内表演”和“静态观看”的传统戏剧演出模式,形成诸多突破性创新。观众将在中国最大的浸没式剧场中行进体验,看“没有演员的表演”,在时间穿梭中感受“人间天上”的人生漫游。
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只有峨眉山》作为“打造四川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拳头文化产品,从峨眉山的独特文化景观到行进式实景观演中的乡愁与人生哲思,助力让峨眉旅游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峨眉。此外,以原生态旧村落为情感归宿的《只有峨眉山》还展现出一个关于乡愁的主题,这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乡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乡愁。人们能在《只有峨眉山》里看到旧村落里的川蜀文化,看见巴山儿女为代表的中国人吃苦耐劳、隐忍向上和乐天派的精神。
导演王潮歌表示:“《只有峨眉山》是在展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品格,我希望所有人都像背夫一样坚韧前行,攀到山顶。到达山顶以后,会像站在云彩上一样,俯瞰一个更美好的人间。”
当前,旅游演艺、旅游文化园区已成为文旅融合新业态迅速发展的典型。《只有峨眉山》更好地沉淀文化旅游的教育属性,做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在延续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为优质旅游提供了内容支撑,助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中国文旅融合的全新探索。
中国文旅融合新探索,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文旅产品的功能价值会通过四点来体现——活化、转化、深化和优化。活化是用现代的手段将固化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活化,转化是通过产品来拉动潜在市场的需求,深化是通过产品去深化产业价值,优化则是提升由产品到产业的综合优势。
譬如,《只有峨眉山》中的“云之下”篇章为实景剧场,观众穿行其中,行进式感受峨眉山脚下这个小村庄里中国人生活的片段。某种程度上,该项目实现了旧村艺术化再利用,完成了“发展与保留、历史与未来、科技与文化”相辅相生、和谐发展的新探索。
《只有峨眉山》的落地,或将成为四川文化品牌和经济引擎,增加峨眉景区旅游收入,盘活周边产业,促进就业,直接带动乐山地区乃至四川的经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峨眉山》只是四川乐山文旅融合代表项目之一。近年来,一批优质文旅项目在乐山落地开花,加速乐山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2019年上半年,乐山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98.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和16.49%。
如今的《只有峨眉山》,更将成为乐山市此前制定的“到2021年,文旅投资、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千亿’,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目标的重要助力,乐山市的旅游产业也有望获得一次飞跃性的提升。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