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投资网:与时俱进,增加大众休假福利
■候选方案一:把正在酝酿的“中国旅游日”设定为三天的法定假日(建议5月19日、20日、21日),与公休日连休,形成新的“春夏黄金周”。
■候选方案二:在每年8月上旬(如1、2、3日或4、5、6日)设立三天的法定假日,与公休日连休,形成新的“避暑黄金周”。
■候选方案三:在春节现有假日的基础上增加三天的法定假日,与公休日连休,形成14天或10天的超长假。
这个春节,和历年来的其他大多数黄金周一样,毫无悬念地爆棚。据新华社的消息,2月22日,春运进入第二十四天,至此,中国道路运输旅客已累积达到13.37亿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3%。又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2月20日发布的公告,七天春节黄金周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同比增长14.8%,旅游收入超过646亿元,同比增长26.9%,延续了去年、前年的春节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屡创新高的强劲增长势头。
出行(旅游、休假、探亲)的欲望,没有食欲那么直观,满足得好,可以增加社会总福利,提升幸福指数,激发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满足得不好,特别是如果不能在假日制度上合理配套,就会形成这种精神消费的“堰塞湖”。
在没有切实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哪怕取消一个黄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观存在的庞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于人为制造大众出行需求的“堰塞湖”。
对此,我们建议在以下三个方案中任选其一,适时推进:
1.把正在酝酿的“中国旅游日”设定为三天的法定假日建议5.19日、20日,与公休日连休,形成新的“春夏黄金周”。
2.在每年8月上旬(如1、2、3或4、5、6)设立三天的法定假日,与公休日连休,形成新的“避暑黄金周”。
3.在春节现有假日的基础上增加三天的法定假日,与公休日连休,形成14天或10天的超长假。
比较这三个方案,功能不同,各有千秋———“春夏黄金周”、“避暑黄金周”的好处是在春夏之交或盛夏暑期,为大众提供出行和休息的机会,特别是“避暑黄金周”可以与欧美国家的暑期度假节奏相一致,而且有利于唤醒公众的现代旅游休闲意识,同时提高因为春节长假而不得不配置的交通运力等社会资源的边际效益。春节超长假则可以在我国城市化大幅推进、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春节黄金周(长假)的质量,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民大众的幸福指数,同时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可以想象,以上建议一经提出,肯定会招致一些象牙塔里的专家的质疑,但是,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假日制度的研究,可以在此提前回答预期出现的质疑。
第一、关于假日总量。在近年以黄金周存废为核心的法定假日调整之争中,我们注意到,参与讨论的许多专家都不假思索地为讨论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我国的全年公休日达到了114天,(2007年以后是115天)已经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承受的极限。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假日改革的历史实践,我们看到的是,假日的增加不但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停滞和阻碍,相反是1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如果不能证明115天就是一个极限,或者超过115天、增加三天就一定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在保留现有法定假日的情况下,直接增加三个法定假日节日有什么不可以呢?事实上,我国公民实际享受到的假日总量在世界上只处于中等水平。再增加3个法定假日,对中国经济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的概率极小,相反产生正向推动作用的可能性极大。
第二、关于带薪休假。首先,带薪休假制度只是看上去很美。面对《劳动法》普遍惨遭践踏的现实状况,在行政资源和执法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只能痛苦地承认,带薪休假制度的切实推行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滥用行政资源和执法资源轻率地强制执行。从维护《劳动法》的角度,首先是要坚决消除强制劳动、无节制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保障最低工资,切实提高工资水平,“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只有在我们的社会基本消灭了这些严重侵犯公民权利、违反劳动法甚至刑法的现象之后,强制带薪休假才可能真正开始落到实处。
其次,带薪休假制度仔细看也并不完美。现在的黄金周可以称之为“国家黄金周”——也就是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黄金周,带薪休假果真落实之后则完全可能催生“个人黄金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从众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让大众自行其是,实际上却完全可能不谋而合地造成休假的大面积“撞车”,形成一种类似黄金周特征的消费弊端。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带薪休假”在中国的意义——能否切实推行个人带薪休假,是判断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但毫无疑问,带薪休假在我国的推行将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大众的休假福利或者权利目前只能以全社会的统一周期性停顿来保证。
以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探亲假问题为例。媒体调查显示,九成人士不知有国务院规定的探亲假,或者“知道了也不敢申请”。暂且不论这个已经出台29年的规定是否刻舟求剑,是否仍然有效、对谁有效。2007年,在讨论带薪休假与探亲假关系的时候,虽然本文作者之一也是外地人,也喜欢探亲假,但坚决主张带薪休假冲抵探亲假。作为百姓来讲,可以把自己的利益诉求说到极致,但是作为专家、作为决策者,绝对要超越自身的经验。
分析探亲假、带薪休假在性质上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这是一个问题。反过来,既然是市场经济,资本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追逐利润。现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域就业的情形十分普遍,换位思考,你如果是企业出资者会怎么想?怎么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当然人力成本越低越好。
比如一个北京的企业招收两个职员,一个是北京当地的,一个是来自四川的,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岗位相同,付的工资是一样的。但是,企业需要每年给四川的那个员工探亲假,实际成本就高很多。计划经济时代,全民所有制,肉烂在锅里,探亲假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惯性,大家也许都能长期接受。但如果在探亲假的基础上,再增加半个月的带薪休假,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就很难承受了。自然就会导致对外地就业者的歧视,(除非你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大大削弱外地人的就业竞争力。如同社会就业存在的性别歧视一样,有哪个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领导明确说歧视女性呢?但是歧视女性、女性就业困难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社会角色,造成女性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如果原籍在工作地之外的人一味强调自己的休假利益,而不愿意做出妥协同意带薪休假冲抵探亲假的话,就会造成这个人群的就业竞争力的下降。这就是大多数人不敢要求探亲假和带薪休假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大众的休假福利或者权利目前只能以全社会的统一周期性停顿来保障的根本原因。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假日总量和公众的休假模式都是不太相同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逐步走向休闲社会,这是共同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强令统一放长假,但事实上大多数都通过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在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和暑期形成全民休闲的高潮。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差异很大,又处在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刻、范围最为广阔的转型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有现成的全民休假经验或模式可以为我国所照搬、照抄,我们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休假路径。
两年来,每个黄金周都屡创新高地爆棚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设立“春夏黄金周”或“避暑黄金周”或“春节超长假”,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于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造。
注:本文拟由作者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马元祝作为建议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作者单位: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