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故宫宝箱 差点在乐山“弄丢了”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安家”乐山近8年,无一损毁、无一遗失、无一失窃。昨(17)日,当年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的儿子欧阳定武向记者讲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宫文物在乐山保存期间,有一箱文物曾差点“弄丢了”。
重新认识
为乐山老乡骄傲
2009年,欧阳定武在拜访护宝人后代梁金生时,得知安谷当地农民自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的事迹后,并与王联春取得了联系。随后,他将父亲生前用过的毛笔,以及当年的照片等珍贵的史料,寄送给了王联春。
“在这里待了六年多,我也算是半个乐山人。在这短短的三天,我又重新认识了乐山人,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欧阳定武说,为保护故宫文物,乐山人民尽心尽力,为了留住这段历史的痕迹,他们又做了很多努力,我为乐山老乡感到骄傲。
宝箱“丢失”
第二天就被送回
“故宫文物南迁至乐山时,我的年龄尚小,大部分的记忆都是从后来的文字资料以及母亲的讲述中知道的。”欧阳定武说,在他的印象中,母亲曾给他讲过有一箱文物曾“丢”了,但第二天就找回来了。
“听母亲讲,有一天,工作人员在清查文物时,发现有一个箱子不见了。工作人员吓坏了,于是紧急找来当地有名望的人……”说起这段经历,欧阳定武有些激动,“国宝一定不能丢,无论如何都要找回来,于是大家号召当地村民,如果谁发现了这个箱子,就送到土地庙去。第二天,大家去土地庙查看,发现不见的箱子放回了庙中,里面一件东西也没丢。”
文字作证
乐山人贡献巨大
“关于当年在乐山的记忆,我大部分是从文字中得来的。”欧阳定武说,他看过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的《马衡传》和父亲的《故宫文物避寇记》,里面全面详细记载了当年故宫文物在乐山时发生的故事。“两本书中,关于乐山人民如何为保护国宝出力,如何帮助故宫人在乐山生活等细节,都有详细描写。”
1951年,欧阳道达将整个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在《故宫文物避寇记》中。里面有他的毛笔小楷手写稿原件,以及马衡先生于1947年所做的广播演讲稿《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之保管》等。“这是一个工作总结,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年乐山人为保护文物所做的牺牲和贡献。”欧阳定武说,他得到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快递给王联春,希望对他收集史料有帮助。
孩提记忆
乐山人小心搬宝
回忆起孩提时代,欧阳定武还能隐约记得在乐山的那段时间。他说:“乐山人很淳朴,我在安谷生活期间,很受当地人尊重。在我的记忆中,孩提时的玩伴也不会因为我是外地人而欺负我。”
“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地人搬箱子轻拿轻放,比专业的搬运工都要仔细,他们为文物平安地在乐山度过八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欧阳定武回忆,存放文物的箱子都很沉,一个人只能背一箱,大箱子要两个人才能搬动,所以搬运的时候就得依靠当地百姓。他们只知道这批东西很重要,具体是什么,他们并不知晓,但他们很认真,比搬运工人都小心。
峨眉山下忆南迁
考察团最后一站到峨眉
本报讯昨(17)日,“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前往峨眉山市,考察了当年存放过故宫文物的峨眉武庙、大佛殿遗址。
昨天上午,“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成员来到峨眉山市,在峨眉山市第一中学,考察了当年故宫文物存放点武庙遗址。
在峨眉山市第一中学的院子里,两岸故宫专家学者被带到了一处台阶前,当地人介绍说这个台阶就是当年存放故宫文物的库房的台阶。“大家都上去走走。”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高兴地对大家说,于是考察团成员都走上台阶,感受这曾经承载过故宫文物的台阶。
同时,两岸故宫专家学者又被两棵高大的黄葛树所吸引,纷纷上前合影留念。据介绍,“故宫文物峨眉办事处”的牌子就挂在这两棵黄葛树的中间,两棵有着5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也是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见证者。
离开武庙遗址,考察团成员又前往当年故宫文物的另一存放点大佛殿遗址考察,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是峨眉山市第二小学的所在地,当年的大佛殿非常巍峨,故宫文物运来峨眉县城后,第一个存放点就在这里,后被运往城郊的许祠和土主祠存放。
峨眉山市是“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进行考察的最后一站,他们将在这里停留两天。
历时半个多月的“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即将结束,一路走来,风景秀丽,山美水美的乐山,给来自两岸故宫的专家学者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据记者了解,此次考察活动结束后,所有资料将在北京故宫进行展出。
我是半个乐山人
护宝人后代与乐山的不了情
故宫护宝人的后人梁金生一家对乐山有着独特的感情,不光是因为当年祖父和父亲随文物辗转到过乐山,还因为他的父亲在乐山结婚生子……70多年过去了,梁金生踏着当年文物南迁的足迹,又回到了乐山,他见人就说“我是半个乐山人”。
重回乐山
护宝人后代回家了
“这段时间,同事们都问我为何如此兴高采烈,我说,因为我回家了。”在乐山市中区安谷镇,梁金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的母亲是峨眉人,自己身体里有50%的血液是乐山人的,此次来到乐山,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1931年,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和父亲梁匡忠随故宫文物南迁。1941年,17岁的梁匡忠与峨眉姑娘刘玉娥结婚。“我的哥哥,是在峨眉出生的,因此取名叫梁峨生。大姐是在乐山出生的,就取名叫梁嘉生。”梁金生说,他们一家三代都与乐山有着不解的情缘。
收到资料
“好像回到了安谷”
1979年,梁金生的母亲刘玉娥去世。这一年,距她离别四川赴京已经整整33年。“由于路途遥远,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母亲只在1966年带着妹妹回过一次峨眉老家。”梁金生说,母亲离开峨眉时,带走了一个木菜板和一个竹背篓。多年过去,菜板早已损坏,而竹背篓一直放在母亲身边。他母亲去世后,家人依然把它保存在家里,算是梁家的“收藏品”。
“父亲在乐山住了近8年,对乐山有很深的感情。”梁金生说:“上世纪80年代,父亲曾带着我回峨眉探亲。尽管县城面貌改变很大,但是父亲依然很顺利地找到了当年住过的地方。”梁金生说,1997年,安谷村民王德才给父亲寄来了他搜集到的全部资料,这让他的父亲很感动,并立即回信说,“好像又回到了安谷……”
思念故乡
重回出生地看看
梁金生说,哥哥梁峨生当年离开四川时才两岁,1949年跟随祖父梁廷炜到了中国台湾。上世纪80年代,梁峨生开始返回大陆探亲。而每次到北京探亲时,梁峨生总是要打听乐山的消息,并一直有回乐山看看的愿望。得知乐山人一直在收集故宫文物南迁的史料时,梁峨生兴奋不已,并说:“等史料馆落成了,我一定要回来看。”但由于身体原因,梁峨生未能如愿。
梁金生告诉记者,去年4月,他和姐姐梁嘉生一起回到乐山,非常兴奋。“姐姐赶紧去寻找当年出生的地方。看到那农舍依然完好,姐姐兴奋了半天。”梁金生依然清晰地记得姐姐当时说的话:“自从被母亲抱着离开安谷,整整63年了,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