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问诊中小企业融资难顽疾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题:如何让金融资源流入“末梢循环”?——代表委员问诊中小企业融资难顽疾
记者王希、樊曦、赵晓辉
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99%以上中小企业群体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时,这必然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
融资难顽疾根源何在?是前期流动性收紧政策的连锁反应,还是现行管理机制下金融资源的错配与扭曲?如何选择破解路径?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贡献了自己的思考。
松绑小微金融,民间资本 “暗流”变“活水”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往往分散、量小、短期,同时抵押物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外经贸厅巡视员鞠雅莲说,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构建包括国有大银行、跨地区经营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信贷供给格局,以“中小银行面向中小企业”“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
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其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问题还没有解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马元祝说。
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是由国有控股和其他跨地区经营的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占主导地位,现行监管体制也主要是为适应并针对这些大机构而设计的,理念、方法、机构设置、担保等方面不适应蓬勃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对此,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要放权,让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金融机构准入、监管的有关标准。
他建议,只要地方政府和发起设立中小金融机构的股东能切实承担起控制、救助、处置风险的责任,就要进一步放开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降低金融从业标准。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既是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的重要方面,又是有效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说。
他表示,当前应加快出台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具体政策。首先,放宽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放宽中小金融机构中法人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其次,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再次,逐步完善相关担保体系。完善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改革考核机制,大中银行“三大”倾向纠偏
继去年11月末之后,央行近日宣布三年来第二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体现了改善市场流动性偏紧的意图。
“管道不通,池子里水再多也流不到末梢。”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用形象的比喻,阐明了金融资源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配置,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马元祝分析说,当前占据大量信贷资源的国有大型专业银行按成本效益原则,存在面向大企业、大城市和大项目的偏好,而不愿意放贷给中小企业。按照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的分析,这种“三大”倾向的形成源于银行业现行的问责激励机制。“银行在贷款时之所以厚此薄彼,在于民营与中小企业贷款出了问题,变成坏账,可能要追究责任;而作为政府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大项目贷款,即使发生了不良,变成坏账,相对来讲,也不会更多追究管理层的责任。”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要通过财税政策调动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通过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业税减免、所得税调减、允许中小企业融资的利率浮动上限提高等举措,直接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贷款收益。
试水股权投资,建立政策性银行
很多创新型企业是中小企业,或者是从中小、小微企业发展起来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可以通过尝试构建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刘迎霞说,出于避险考虑,我国的各类投资基金,更多的倾向于投资上市前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忽视初创期中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这使得最需要资本金支持的初创期企业难以得到创业投资的支持。
她建议创新机制,引导投资基金进入初创时期的小微企业。同时,中央财政安排的5年150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要尽快确定重点方向,明确运作细则,从近期看要依据轻重缓急区别对待,从长远看则应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此外,代表委员们发现,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令人遗憾。
马元祝说,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兴起了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社区中小银行、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也得到大力支持,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兴途径。在新形势下,国家应加快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满足众多中小、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需求。(来源:新华网)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