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道教的往事与遗迹
正文
稿件转载至三江都市报
魏奕雄文/图
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峨眉城中一位明光道长在峨眉山麓成立“会宗堂”。清代顺治年间,会宗堂被改建为报国寺。于是,至清末民初,二峨山的道众也渐渐消失了。
清咸丰年间,出生于乐山的道教大江西派大师李涵虚谋划在山上重建道观,但终于未能如愿。民国时期,担任过四川省主席的王陵基将军也是乐山人,信奉道教,曾经捐款一万银元,礼请伏虎寺方丈仁普法师负责修建玉皇楼,其中计划塑供玉皇大帝和灵官等;又借用一佛堂,改称三丰殿,供奉张三丰真人。由于不是道士主持,工程进展缓慢。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此事亦不了了之。
今日:峨眉山道教遗迹犹多
如今的峨眉山虽然没有道观,没有道士,但是依然保留有许多道教遗迹。今择要简略介绍:
【七宝台】
在峨眉山金顶睹光台金刚石之下。明人胡世安在《游峨山道里记》中写道:金顶“有石曰金刚。石下万石嵯岈,攒作一片,名七宝台。”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称之为“七宝玄台”,说是隐藏道教经典的地方。《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都·道教所起》曰:“寻道家经诰……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现,无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今传《灵宝经》者,即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这说明七宝台是道教经典文献认定的宝台。因其为玄武岩,坚硬不易风化,至今依然讫立峰巅。
【宋皇台】
峨眉山纯阳殿附近一山峰,相传为天真皇人向轩辕黄帝授道之处。东晋葛洪的权威性道教典籍《抱朴子》卷十八记载了这一传说:“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北齐《魏书·释老志》也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进一步详述:“轩辕氏兴……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眉山,授黄帝《灵宝经》……以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阁、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另有《五符经》曰:“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后人依照这些记载,在峨眉山的这座山峰上修建了授道台、道纪堂、轩皇观等。明代,这些建筑物即已破败。今榛莽荒草丛中尚有其柱础残瓦。此峰原名颂皇坪,有颂扬仙皇的意思,不知何时,“颂”字被写成了笔划较少的同音字“宋”,沿用至今。
【九老洞】
位于峨眉九岭冈初殿之上,距仙峰寺约一公里,是我国罕有的白云岩大溶洞。洞身全长1500米,有大小洞室67个,大者数百平方米,小者仅几平方米。洞中有洞,洞下有洞,上下重叠,纵横交错。还有阴河名龙居溪在洞底地下流动,能隐隐听到水流声。相传轩辕黄帝到峨眉向天真皇人求道时经过此洞口,遇见九位须眉皆白的仙人,故名。台湾林藜的《萍踪识小》一书说,九仙的名字分别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中、天芮和天蓬。进洞口不远处有一石如床,相传是道教所奉财神爷赵公明的卧具。在入洞数十米处的神台上,犹立有赵公明元帅塑像。《宋史·礼记》曰: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祖赵某,援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注:指李耳)。翼日复梦见天尊……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这位“赵之始祖”就是“正一玄坛元帅”赵公明。九老洞石床旁,曾有财神殿,今已不存。现在洞内的赵公明执鞭跨虎神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塑的。
【三霄洞】
离九老洞右侧10多公里处一巨洞,是与赵公明同时在峨眉山修仙的三位师妹云霄、琼霄和碧霄的洞府。
【仙皇台】
初建于元代的峨眉山仙峰寺曾有联曰:“寺号仙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接三皇”(1931年卢延栋撰、鲜英书)。此联充溢着道教的意味,体现了佛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汇。其中“三皇”指三皇台,是为纪念天皇真人授道于峨眉而修建。台址位于仙峰寺左前侧200米处,为石柱六角小亭,因悬匾“仙皇台”(晚清蜀中名人赵熙题写),亦名仙皇台或天皇台。亭左下边有一碑,刻“九老仙洞”四字。
【仙圭石】
从仙峰寺上行一里左右,大路旁有一长方形巨石,高约9米,宽约12米,厚约6米,石壁平整,上方阴刻赵熙书写的“仙圭”二字,下刻周祚章写的“南无普贤菩萨”六字。尽管是佛道并题,人们却只称之为“仙圭石”。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