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乡联动 峨眉山构建生态和谐景区
正文
昨日,记者从四川峨眉山景区获悉,近年来,景区管委会关心关注景区原住民民生问题,大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打好景区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成片连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以美丽生态的提升推动乡村“美丽经济”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景区文明和谐,实现了景区美丽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共赢。
统筹景乡发展
扎实推进景乡一体化
结合景区农村发展现状,景区管委会早在2005年7月就提出并着手在景区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工程。2007年初,景区管委会按照“旅游反哺农业、景区支援农村、以旅促农、以景带乡”的总体思路,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景区“十大惠民行动”的意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景区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安全饮水、卫生保障、扶贫解困、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大惠民行动。2008年,景区管委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统筹景乡发展,扎实推进景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让景区农民共享景区发展的成果,做到共赢共享、富民惠民,实现景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让利于民
建立旅游反哺农业长效机制
坚持“旅游反哺农业、景区支援农村、以旅促农、以景带乡”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由景区管委会和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支持景区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项目,确保了景区新农村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管委会始终坚持让利于民,为民谋利,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旅游反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起“旅游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峨眉山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知识来武装农民,以文化来充实农民,以技能来提升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民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着力提高景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推进景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积极为景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制定规划
峨眉山管委会在编制景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新农村品位,确保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是做好新农村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上结合具体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统筹安排,着力彰显景区地方特色。二是做好新农村民居建设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人居文化和旅游文化,形成一户一园一线一景色。三是严格规划管理。坚持用《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景区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景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景区的重要保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以《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前提,在认真贯彻执行遗产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对景区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卫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景区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改善景区村民子女入学难问题。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契机,切实加强景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提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立足景区实际,科学制定经济型休闲度假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不断增加景区农民的旅游收入。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天麻、雪蘑芋、竹笋、等农业特色经济,其龙头项目“峨眉雪芽”绿茶带动景区农民致富。2012年开始,景区以“峨眉雪芽”茶叶品牌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实施“5361”工程,着力培育壮大茶叶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优质高产生态茶园3万亩,实现茶叶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景区茶农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景区农民规模化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对景区农民购苗一律实行补贴,补贴金额达50%,同时茶农每改造一亩老龄、低产茶园,补贴茶农75%的资金。帮扶茶农改造老龄低产茶园,发展高山生态标准茶园,无偿发放良种茶苗近亿株,举办种植、管理、焙茶等培训班180多期,培训茶农5800多人次,茶农亩茶年收入较之6年前翻了两翻多。科学种植峨眉雪芽高山林间茶园,已成为峨眉山及周沿山区停耕还林农民一条快速的致富途径。
[记者]赵蝶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