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茶事
正文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步入峨眉山中,峰峦巍峨,刚毅和柔美并存,处处透露着优雅与妩媚。峨眉神奇美妙的风光和自然造化,吸引无数精灵一样的动植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峨眉山茶就是其中之一。
至今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人、多少次,不厌其烦地冲泡峨眉山茶叶。更无法计算每天有多少泡制出的琼浆玉液,流入人们血脉,焕发人们的精神。
每年从春雨霏霏的清明节前开始,峨眉山上70万亩茶园中,都会有近8万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每天要将25万公斤茶叶,运往全国各地。
不论身份贵贱、等级高低,谁都有权泡上一杯,或许现在你杯里泡的就是来自峨眉山的茶叶。当一杯香茗入口之后,充盈在嘴里或是身心深处的,不仅仅是惬意和甘美,荡漾在魂魄之中的,还有绵绵不断、浓浓的禅意。
的确,峨眉山茶的灵魂从古至今一直与佛家相系,从未割裂开来,镌写了数千年的峨眉山茶事。
相传峨眉山是佛之长子普贤菩萨的道场,这里的僧人养生、悟禅,都会泡上一杯峨眉山茶,清神醒脑,健体养生。这个习惯,不是现在才有,早在1750年前的晋代,他们的祖师就已经先行此法。那时,山中的佛门弟子除了采摘山中的野茶外,还尝试栽种茶树,同时将茶事活动纳入修为课业,每逢早春,大小寺庙的僧人都会适时采摘新茶,焙而饮之,并取名为“峨眉山茶”。至今,在峨眉山浩瀚的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二十种野生古茶,而人们生产加工的方法,依旧沿用代代相传的手工做法。
茶叶采了又长,长了又采,僧侣换了一代又一代。时世更迭中,峨眉山茶的名声越来越大,到了宋代,官府专门划定山林让僧人进行茶事生产。乾道六年,大诗人陆游,来到嘉州任职,他甚是喜欢品饮峨眉山茶,因此与峨眉山中峰寺别峰禅师结为知交,时常在一杯茗香的萦绕中,吟诗悟禅,为后人留下了“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诸春”的佳句。
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表弟宝昙禅师,从京城不远万里来到峨眉山,管护御赐的万株茶树同时重修光相寺,也就是今天的万年寺。并御题诗一首: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为了因。借问山中何处有,清风明月最相亲。
晨钟暮鼓中,宝昙禅师圆寂,并选择留在了绵延的茶山之间。然而,这并没有结束皇家、佛门与茶之间的渊源。
明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及生母李妃慈圣皇太后,在饮用了峨眉山僧人进贡的峨眉山茶后,顿觉神轻气爽,脾胃协和,惊诧之余御赐峨眉山黑水寺300亩茶园作为香火资费,同时降旨黑水寺,每年春季,特制峨眉山茶一担,密贡宫廷。
峨眉山下伏虎寺中有一座别致的庭院,叫离垢园,这个充满禅机与茶韵的名字,出自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康熙的手笔,当年,一杯峨眉山茶端到康熙皇帝的面前,还没入口,茶香就使这位叱咤风云的马上帝王倾倒,连称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赐离垢园匾一块。皇帝的宠幸,给峨眉山茶的生产带来强大的动力,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产区扩大,产量增加,达到鼎盛时期。一时间,峨眉山通往外界的茶马古道上,川音鼎沸,人流如织。
一杯清茶,一段故事,峨眉山茶的生命,写在忙碌的脚步里,桌上的茶碗中,还有喝茶人惬意的表情上。今天的峨眉山麓周围,绵延70万亩的峨眉山茶园,还在继续着峨眉山茶的历史。云卷云舒,荣辱不惊,峨眉山茶虽岁枯岁荣,但千年常青。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