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德高僧
大德高僧
广济禅师
龙兴寺僧,洪武微时与之厚。迄帝即位,师避居牛心寺,屡诏不出,后竟终于此。有塔在寺,
宝昙国师
宝昙国师,吴人,断岩禅师后身,洪武初,敕往峨峰,重建铁瓦殿,並铸普贤金像。留蜀十年,道化大行。后召还,卒于天界寺。明太祖有寄《宝禅禅师》诗二首。
匾囤禅师
号无空,禹州陈氏子。年愈二十,忽辞父母求出家。父母说:其能吐舌过鼻非一般人,于是任其而去。于是他投奔少林寺,拜梵僧喇嘛为师,挂搭三年。后辞别师傅至中条山,后转到峨眉山绝顶,结茅以居。相传其得阿弥陀佛授其大弥陀经济若干藏,令其广传教化,于是其开始四处传道,后到京都,居吉祥庵。不久以后,又回到少林。于嘉靖二十四年,再回峨眉山,希望在此终老。在其行至夔州江中时,说到:道旷无涯,逢人不尽。之后登岸端坐而逝。
无暇禅师
资县人,年三十在大足宝顶圣寿寺出家,后来峨眉山,于万历年间修建雷音寺。万历甲申(1584)三月圆寂。
万世尊者
明宣德年间,一位老僧自庐山来峨眉山挂单修住,自号“峨眉山人”。性喜清静,常更换住处,因其很有德行,人们称他为“万世尊者”。曾为时为成都推官、后任淮安知府的巴陵进士杨一鹏指点迷津。
澄江和尚
四川内江人,童年入道,遍访诸方名宿,专精戒律,深探藏海,一时远近皈依。寿八十,卒于峨眉山,塔在伏虎寺逝多林。
牟罗汉
峨眉山人,名安,以厢兵隶卒。厛如岷山陟清坡,苦饥忽遇髯者,顾笑曰:汝饥何不食柏子耶。摘柏子投其口。顾髯者不复见矣。遂不大食。一日江水暴涨,舟不可行或戏指其笠
曰:乘此渡可乎。牟遂置斗笠于水面,跃坐其上,截江以济,观者异之。
印宗和尚
四川绵州人,幼年出家,四处参学后,止锡峨眉,每跏趺时,祥云结盖,有四龙王入座受戒之异。年七十圆寂。
遍融真圆禅师
遍融真圆禅师系南岳下三十一世,临济宗佛岩不二真际禅师法嗣,四川营山人,俗姓钱,生于世代书香之家。 师幼聪敏,喜读书,过目不忘。至32岁,忽天机顿发,百念俱灰,要上峨眉山游,亲人挽留不住。 师到峨眉山九老洞,遇异僧,遂剃发出家。法师开示他不要坐守一隅,可遍游法席。遍融真圆禅师即下山到京师,遇通秀师讲《华严经》。听至“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忽然顿悟。翌日,上匡山,居马祖洞。跟随他去的人很多,山中缺少食物,便打柴去九江换取粮食,暑往寒来,经历七载,不辞辛苦,于是道振江南。复往京师,住柏林禅院,潜心读经,声望日隆,公卿毕集,疑为弥勒再世。延请住德胜门北大千佛寺,宗伯五台陆公访师,问“如何是文殊智?”曰:“不随心外境。”又问:“如何是普贤行?”曰:“调理一切心。”又问:“如何是毗卢法界?”曰:“事事无碍”。寿83示寂。
镇沧沙弥
先从峨眉慧宗别传禅师荷担,从不稍惰,师见其秉性忠厚,乃于双飞桥为他剃度,后住白水寺,辛勤劳作,数十年如一日。万历辛卯,其师别传示寂于五台山,镇沧负骨还峨,葬四会亭下。
别传禅师
别传禅师,名慧宗,南岳下二十八世,光泽慧禅师法嗣,临济宗门人。湖北云梦人,俗姓汪。祖、父辈均多行善事。师幼具慧根,7岁投白鹤寺僧通彻剃度。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到四川綦江县永寿寺,从师宗实受具足戒。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来峨眉山。见铁瓦殿年久失修,行将垮塌,朝山进香人无所栖止。于是发愿心,以荷担法门为己任,远迩募化,十方结缘,节衣缩食,铢积寸累,集资整修铁瓦殿,创建新殿及周围廊庑,铸普贤铜像一尊,铜佛六十五尊,供奉于金顶。又在白水寺建伽蓝殿,铸铜佛像三尊。并先后铸铜钟三口,一置白水寺,一置永延寺,一置圣积寺老宝古楼。以古楼钟最大,重25000斤,钟声清越,可达数里之外,即后来列为峨山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现置报国寺对面之凤凰堡。 丙寅(1566年),师修整双飞桥道路。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师于白龙寺周围按《法华经》文,以字计株,广植杉楠69777株,荫蔽岩岫,后人称“古德林”(亦称功德林),为峨眉山三大林园之一。 禅师安住峨眉35年,己巳(1569年)始出山,游京师。内庭赐经书法器。甲戍礼普陀,戊寅驻锡五台以终老。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十二月无疾示化,世寿81岁。明神宗赐号为“洪济禅师”。弟子负灵骨还峨,安葬于万年寺前的钵盂山之四会亭处。
通天大师
通天大师,法名明彻,号通天,南岳下二十九世,铁山禅师法嗣,临济宗门人。陕西同州人,父名潘申,母郑氏。 师少时信佛,家贫,但好布施。14岁请求出家,父母同意,送至五台山九龙冈,礼翠峰和尚为师。师虔心修持,不苟言笑,以十事律己,终身谨守:一誓愿悟道,二誓固净戒,三誓不攀缘,四誓不目美好,五誓滴水同饷,六誓胁不著席,七誓不慢后学,八誓不蓄余物,九誓修净土,十誓老不改行。 一日,师问翠峰和尚:我可否出去化缘供养僧众?他去京都跪门化缘供僧。后来,师遍历诸山,云游参学,达十余年。往神仙山参铁山和尚,遂授以衣法,嘱曰:“此正法眼藏,自临济至我,历二十五代,授受相资,如灯续焰,子今得之,宜韬光匿迹,保养圣昭,直得天龙推挽,方可出也”。翌日辞和尚,入终南山三年,往南岳,上云南鸡足山,数十年间苦行不懈,历尽艰辛。 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通天大师入蜀礼普贤菩萨,上峨眉山千佛顶前结茅以居,万历元年癸酉(1 573年)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此后德望日高,道闻朝廷。丁亥(1587年),赐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并派太监送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既圆觉庵。师筑坛说戒,自制戒衣五百副,不辞苦,侍者说:“师过劳矣”。师曰:“世尊尚不舍穿针之福,我何人斯,安敢言劳矣”。辛丑(1601年)十一月初二日,微疾,集法众曰:“我有十事律己,终身无改,当此末法,汝等依行二三,即吾徒也”。说偈云:“七十六年幻化身,东西南北苦劳生,今朝惹得虚空笑,大地原来不是尘”。掷笔而逝。世寿76岁,法腊62,建塔于圆觉庵左侧。
无穷禅师
无穷禅师,讳真法,号无穷,系南岳下三十世,峨眉圆觉通天明彻禅师法嗣,临济宗门人。重庆铜梁人,俗姓田。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觉人世无常,毅然抛妻别子,到峨眉山出家,拜通天和尚为师,剃发受戒。继礼五台,燃三指 以表至诚。回峨眉后作侍者数年,长跪于和尚前请开示。通天大师开示说:“若问修行事,也奇特,也平常,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师即到厨房工作,担柴运米,不畏辛劳,是一位典型的苦行僧。后住九老洞年余,又到荆南住一禅寺。师坚持每天颂《华严经》,从不懈怠。不善长文墨,但发心出血,请其他僧人代书《华严经》二部,见者无不肃然起敬。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无穷禅师云游楚、蜀,募千手千眼大悲观音铜像一尊,高三丈六尺,迎回峨眉,县令李应霖在城东择地搭房暂供。辛卯春,禅师又偕徒孙性宽赴京奏闻,慈圣太后赐金敕建大佛寺,修正殿供奉大悲观音铜像,前有毗卢、孔雀二殿,后有经楼,庄严宏大,蔚为壮观。师又于万年寺侧创建慈圣庵,供奉慈圣太后塑像及所赐经书法物。钦赐有五大典十二部,万吉幡二幢,宫锦装成的《华严经》一部、《法华经》一部。并赐金购置庄田百亩,作为两常住饭僧费。禅师于癸卯(1603年)进京谢恩,示寂于京师延寿寺,世寿67岁。
妙峰和尚
妙峰和尚,名福登,山西平阳人,俗姓续,七岁时父母去世,为人放羊,12岁出家,拜郡东文昌阁朗公为师,受具戒。山阴王修中条山栖岩兰若,妙峰和尚往闭关三年。后遍游名山,至南京大报恩寺,听无极法师讲“华严悬谈”,憨山和尚为副讲。师讨一净头单,在此养病听经。此后,师复回中条山深处结茅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山阴王又令往北京请藏经,于京师遇憨山和尚,同往五台,住北台下龙门妙德庵。明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太后赐金纸,各刺血写《华严经》一部,乃名满帝都。师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隐遁芦芽山建庵居住,太后派人访得,敕送《大藏经》至云南鸡足山。 事毕,妙峰和尚到峨眉山朝拜,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并造铜殿供奉。回京复命后,杖锡谒潞安沈王,王捐金数千。遇大司马王公节镇来蜀,乃与税监丘公慷慨解囊,并派人协助购铜铸造。太后得悉后,又派中使赐金资助。殿成运至峨眉山组装于绝顶摄身岩畔。并建圣寿永延寺(又名华藏寺),兴工于万历壬寅春,成于癸卯秋(1603年)。后毁于火,王毓宗《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铜碑现尚存。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赐《大藏经》,有“敕谕四川峨眉山万福金殿敕建护国圣寿永延寺住持僧人福登及僧众人等”的敕书一道。 此后,妙峰和尚又往荆州铸渗金铜殿二,一送南海普陀,普陀僧人以金殿名声太大,恐被海盗抢劫,拒不敢受,因送宝华山供奉,并恳敕修,使该寺得以中兴。一送五台山显通寺供奉。又应晋王之请修山西省城大塔寺殿宇。完工后,又修会城桥,工未竣而圆寂,世寿73岁。 师一生建大道场十余处,逝前神宗敕封妙峰和尚为“真正佛子”。
大智和尚
讳真融,楚人。戒律精严,刻苦供奉,凡建立五台、伏牛、峨眉、蓥华四常住。最后至普陀创海潮寺。今峨眉山顶净土庵,存有遗愿碑,切戒子孙不得背众营私,恃强争竞。其塔在普陀。
松月和尚
松月老和尚,清顺治八年(1652)主持修建大坪寺,为该寺开山祖师。据传,松月和尚独自住在中峰绝顶的草茅丛中时,同猴子、老鸦和蛇为伍.还有一只为他巡山的黑虎;没有吃的,只能吃乌头,乌头有毒,而松月和尚吃了却安然无恙。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