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日期 查询

清朝大德高僧

大德高僧

  贯之和尚
  贯之和尚,法名性一,字贯之,四川犍为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俗姓王。12岁父丧,辞母去嘉州(今乐山)金碧庵,拜三济和尚为师。虚心好学,探研佛典,学识精进。三济和尚圆寂后,师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就夙明法师,受沙弥戒。甲申之乱,隐居铜河狮子山,结茅修持。师知兵戈后有灾荒,率众躬耕积粮,救助饥民无数。清顺治五年(1648年),请澄江和尚受具足戒。
  峨眉山在明末清初兵戈之后,寺宇香火荒凉,僧人生活窘迫,师倾囊相助,购米供给峨山僧众。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春,师率徒可闻等在伏虎寺觅旧址结茅以居,名虎溪精舍,接待十方信众。来峨官吏,都为他以利人为志,以济物为怀的精神所感动,积极捐资赞助,重修伏虎寺。历时20年,建成殿宇13重,共l00余间,崇宏壮丽,为全山第一大寺。为培育僧才,弘扬佛法,贯之和尚在寺内建一学业禅堂,集有志僧众共研佛学。梁平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有《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一文记述。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四月初三日,师索纸笔书偈云: “年经七十六,自愧无长处。弘誓深如海,道心高似佛。生生任我行,世世人天路。万物常围绕,那些随分足”。书毕掷笔而逝。
  可闻禅师
  可闻禅师,金陵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俗姓赵。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天资聪颖,幼具善根。10岁时,辞别父母去青山拜庆斋为师。  癸未(1643年)秋,随庆师护送普贤大士像至峨眉山供奉。礼毕拟返,阻于兵火,寓居嘉阳金碧庵。不久,庆师圆寂。闻贯之和尚誓愿重修伏虎寺,复至峨眉山礼贯之为师,更名海源,号可闻。  在重修伏虎寺过程中,可闻禅师帮助师父鸠工庀材,修建绀殿琼楼,历时20载始成。并塑供大佛三尊及诸菩萨金像,庄严妙好,禅堂斋所,僧寮云水,厨库仓房,桥亭牌坊,井然有序。可闻禅师徒寂玩和尚见购栋梁之艰难,发愿于寺之前后左右,按《法华经》一字一株,广栽杉楠柏树,名为“布金林”。  康熙壬子(1672年),蒋虎臣太史弃官来峨,带来编纂的《峨眉山志》稿,与师校订核实。蒋太史卒后,师苦心经营,终使志稿得以付梓印行,传于后世。禅师所撰《古德林赋》并序载于山志。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贯之和尚圆寂,师从遗命,去成都昭觉寺参丈雪通醉和尚,故《巴蜀禅灯录》载可闻为南岳下三十六世临济宗丈雪通醉禅师法嗣。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师派门人与峨和尚到江浙募藏经,信众慕师高德,欢喜成就,数月之间印刷梵本大藏五千余卷迎归,师建藏经楼珍藏。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师旋归故里,祭扫先茔,礼普陀,历名胜,仍返峨眉,遣弟子明宗赴吴越,募造弥勒大佛、阿弥陀佛、大悲菩萨诸佛像回寺。适大中丞于公重建成都北外古刹金绳庵,派人请师卓锡开发,言辞恳切。师住锡其间,风幡重展,德教愚蒙,气象为之一新。过二年,厌倦省会繁杂,退院归老虎溪,行前一丝一粟悉交常住。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7月,可闻禅师示寂,世寿70,法腊60,偈曰:“七十年来,波波挈挈,推倒普贤,唤惺弥勒,正恁么时,天空海阔。”
  弘川行能和尚
  弘川和尚,顺治辛卯年(1651)出生于浙江淳安县,徐氏子,后于观音堂礼西舟和尚为师。清康熙六年(1667),16岁时由浙江来川峨眉山重建初殿,创立凿井堂。康熙十八年(1679)28岁时重建乌尤寺,中兴正觉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48岁时改初欢喜亭为寺,创建天花堂天花禅院,又名洗象池。1731年以81岁高龄在初殿圆寂。
  本忆和尚
  本忆和尚,四川夹江县人。父母早逝,幼年来报国寺出家,拜续勤和尚为师。师爷广惠去洪雅,住持骑龙寺,本忆与师同去随侍左右,焚献经理数十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报国寺毁于火。住持等重建前殿两廊,欠债较多,无力继续修复,特延请本忆和尚回峨住持报国寺,修复祖庭。经筹划经营,募化净资,于咸丰七年重修中殿,同治三年重建山门。而金顶祖殿又遭回禄,无力培修,和尚将早年在洪雅之积蓄银两维修祖殿,重建砖房,装塑大佛金身及普贤菩萨、韦驮菩萨、满堂罗汉塑像穿金,并为报国寺购置香灯田若干,供俸香火。光绪六年,特刻《老僧置业奉佛遗训后嗣碑》(今竖报国寺鼓楼侧),要求徒子法孙世守勿替。
  紫芝和尚
  讳性藏,渝城人。年十五祝发,住白水寺三十余载,开堂说法者九,有语录行世。康熙癸丑,杖锡东行。乙卯岁,圆寂于扬州上方寺。法嗣琼目负灵骨归峨眉建塔。
  绣头和尚
  是为异僧,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名,淮发绣螺髻,人们呼为“绣头和尚”。他独自一人,结茅于洪椿坪山左箐林中,种芋菜为食,每餐必先放食于屋前,击梆呼蛇鼠就食,食竟乃去。每晚一边念经,一边登山,黎明而返,继而睁坐,不再出游。如是者达十余年,以后不知所终。
  舒光照和尚
  蕲水人,避世入峨眉山绝顶,影不出户者二十余载。其寿七十九。
  照玉
  玉邗江人瑞川北人,居峨山卧云庵。康熙瑞中召见于五台山,恭赉康熙御书法宝卧云匾额帑金回峨眉山永镇山门。
  实如
  峨眉县人,居伏虎寺。贯之和尚四世法嗣。受业于可闻法师。有集若干卷。
  德辉禅师
  为川北名家子弟。中岁离家为僧,居峨眉山息心所,博览梵典,著有语录若干卷。
  克诚
  南部县人,顺治时明经。四十岁时祝发于峨眉山毗庐殿,与伏虎寺贯之和尚最亲。住山三十年一瓶一钵,绝无长物。
  源通和尚
  湖南人,年二十学道峨眉山绝顶卧云庵,居恒惟一蒲团眠食于斯,寒暑不易,盖三十余年究心释典华严楞严诸经,暗诵了了或以某卷云何问之即指说为伪山中僧率皆其云。八十岁时无疾而终。
  六义
  峨眉人,居万年寺毗庐殿,即广泸弹琴处。恒诵莲华七轴灵文,朝夕不爽,戒腊七十而鹤质松姿,和蔼可亲,人服其德。
  涌泉
  居龙门院参悟多年,通五经古文,善诗画。年八十一笑而逝。杨公廷瑞赠其匾额曰:一笑堂。
  圣钦和尚
  圣钦老和尚,四川省三台县人,1869年出生。1885年,年方十六岁的圣钦,离家出走,投入峨嵋山接引殿,礼智德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同年冬,在重庆华严寺受比丘戒。圆戒后仍回到峨眉山接引殿,依师学习佛门经典及仪轨,日诵《金刚经》、《般若心经》、《药师经》等大乘经典,修习禅定。他每日晨钟初响即上殿礼佛,二十年如一日。1905年离开峨嵋山,顺江东下,游方参学。1908年,返回四川峨眉。1915年,圣钦法师当选为四川省佛教会总务长,并代行会长职权。
  1917年冬天,峨眉山接引殿火灾,殿宇被焚。圣钦法师闻讯赶回,见殿堂建筑捐失极重。他痛心之馀,在佛前发愿,以重建祖庭为己任。他率徒果静和尚及两序僧众,锐意规划,八方化缘;并将寺院田产三百亩出售,所得价款作为建寺资金。经过三年的辛勤筹备,重建工程于1921年开始,先建大雄宝殿,历时五年,到1926年年大殿才告落成。接着建接引殿、藏经楼、五观堂等建筑,施工多年,至1939年始全部建成。1944年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至今仍矗立在接引殿。
  1924年,55岁的圣钦老法师和佛源老法师,与昌圆法师(隆莲大德尼的剃度师)等人,在成都文殊院创办了“四川佛学院”,由四川佛教会会长佛源法师任院长,圣钦法师任院护,昌圆法师任监学。1926年,佛源老法师西逝,圣钦老法师继任四川佛教会会长及四川佛学院院长。1927年,圣钦老法师在峨眉山创办“峨眉佛学院”,先后在该院就读毕业的学僧一百数十人。1930年春,四川佛教会改组为委员制,六十一岁的圣钦发市当选为主席
  1932年初,出任大慈寺方丈,此后,圣钦老法师驻锡此寺,在此度他一生中最后的三十一年时光。1947年十月,老法师向四众弟子声明辞位,将大慈寺方丈交由弟子果澈担任,他自己则退居西堂,专事修持。
  1953年,老法师受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同时被选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佛教徒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佛教协会成立后,圣钦老法师被推为名誉会长,后来又被推举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圣钦老法师一生提倡僧伽教育,大力重兴古刹,整顿丛林,保护寺庙,对四川佛教贡献至多。老法师洞明教理,禅定功深。他持戒精严。威仪殊胜,面容慈祥,心地慈悲,貌如其人;他生活清俭,澹于名利,在四川的佛教界威望甚高,受到缁素四众的尊敬。1964年元月30日,圣钦老法师在大慈寺圆寂,世寿九十五岁,戒腊七十九龄,遗体荼毗后,葬于峨嵋山接引殿前坡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明代大德高僧

相关文章

我的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发  表  

报国寺楹联:“一合相,两足尊”。上联:世界虽大仍由微尘聚合而成;下联:修行达到“智”、“慧”两足的程度,即可成佛至尊,阐述了佛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峨眉山雷洞坪悬崖之上海拔2390米处,有一株树龄高达450多岁的杜鹃花,名叫“美容杜鹃”,是目前峨眉山最高龄的杜鹃。树高13米,胸径2.7米。

白蛇的出生和修炼地在峨眉山白龙洞。青蛇本是男身,在黑龙潭修炼。因爱慕白娘子,欲强娶为妻,两人在牛心亭前恶战,青蛇不敌而降服,化作女身服侍左右。

植物活化石之“中国鸽子树”:学名珙桐,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古老的森林树种,为峨眉山等处特产。在峨眉山九老洞至长寿坡千亩区域内成了建林树种,树高20多米。

峨眉山大蚯蚓:学名秉前环毛蚓,最大的体径可达2厘米,体长80-100厘米。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龙门洞、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洪椿坪一带。

【世界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是依崖开凿而成的弥勒坐像。滨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面对峨眉三峰,背倚凌云九顶。佛像通高71米,开凿于公元713年。

【峨眉山名字的由来】最早的说法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指其山形如美女眉毛,故称“蛾眉山”。因是一座山的名字,后来就被人们习惯称为“峨眉山”。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