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峨寺(旃檀堂)
大峨寺
大峨寺位于圣水禅院后,相距不及百步,海拔高度880米。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是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772)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在石旁勤于耕读,写出了他的名篇《幽兰赋》而名声大噪。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辉宏。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增建殿宇,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二石:其一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其二名“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大峨寺建寺以来住比丘,复建后住比丘尼。1990年始,历经数年艰辛,目前已恢复殿宇两重,其余殿堂及佛像尚未圆满,两通康熙年间石碑孤立其中。
大峨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地势开阔,为还其历史面目,应恢复殿宇四重,目前已完成大雄殿和观音殿,两殿相距太近。整体建筑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四级平台,素面台基,前后高差约30米。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