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日期 查询

峨眉功江探源

简介

峨眉武术,源远流长,峨眉拳师,人才辈出,新石器时代,成都地区就再现“蜀射”、“蜀御”,商周时,重庆巴县一带盛行“巴渝午”,成为峨眉武术套路的萌芽。秦汉时,“宾人好武,善使铁棍”(见《吕览》),“汉,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也,少好读书,学击剑”(见《史记•司马相如传》),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学武于江油县匡山古寺灵宝和尚,他“十五好剑术,偏于诸侯”(见李白诗《与韩州书》),宋初隐士陈搏(安岳县崇龛人),创“吐纳养身之理”和“导养还丹之术”,这对峨眉武术内养功有很大的影响。北宋大文豪苏轼,善骑射,精武艺,并著有气功养身法遗留后世。明末,四川忠县人秦良玉,在反击外族入侵,保卫国家的战斗中武功卓著,不愧为巾帼英雄。四川少数民族砥瓦氏“亲战挥双刀”英勇平倭,累建奇功,充分发挥了峨眉武术保家卫国的积极作用。

人文典故

明人程冲斗(新都县人),著《峨眉枪法一卷》并指出刻该枪法“峨眉僧普恩传”。明人唐顺之,在其《荆川先生文集》卷二中记有《峨眉道人拳歌》,刻意描述峨眉拳功法:“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去来星女掷灵梭”、“鼻息无声神气守”、“跳上蒲团如木偶”。

   至清代,峨眉武术已广为流传。峨眉后山麓红严寺,寺庙很大,建有四十八殿,延十五里,寺僧一千余人,“和尚个个会武艺”,日练穿林盘柱,飞檐走壁,午杖抡刀,后成为反清力量,为清兵所剿灭,寺庙被焚,僧徒被杀,峨眉武术倍受摧残。

   青龙拳继承者冯青,学艺于青城山纯阳洞单正道上,初习武,常沿着崎岖险峻的山道奔跑于纯阳洞于上清宫的悬崖陡壁之间,蹈常袭故,几经寒暑,功夫大进,又日负数十斤重的石香炉继续了三年,终于练成了一身穿山越岭如踏平地的硬功夫,为提高青龙拳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冯青孤胆拯救民女,追杀群匪,拳打名师,脚踢恶奴,扬名武林,均是凭着奇功绝技,方能处处取胜。在晚清,习轻功者,比比皆是。壁山县农民拳师邓显扬长于轻功,驰走甚捷,较技时,常使对手捕风捉影;三台县老拳师陈万龙,日行数百里,常一日往返于三台与成都之间,被誉为“飞毛腿”;富顺县人罗拜三爷,能在百个鸡蛋上打拳,平时,常在河滩练功,双手护头,任凭顽童们以鹅卵石遍砸全身,无一伤处,传说,他能两手侧撑直角型墙壁,使身体悬空半个时辰,其爬壁功和轻功实属罕见。

   温江县老拳师赵华山,精拳术,尤以“铁汉碑”和“无影腿”著名,曾在清末的成都擂台上拳无敌手;成都市郊龙泉驿农民谢昆山,长于滚打地功,多次击败成都府制台衙门镖师韩凤鸣,称他为“谢打滚”。

   今人,九十二岁老拳师肖书安(夹江县人),擅自峨眉六合拳法,常以“铁拳掌”(即用拳面、掌指、勾尖依次快速击打)、蹲桩(全蹲练腿力)、潜水以面盆盛水,将头面潜入练肺活量)为练功三绝。肖书安曾于1926年以铁拳掌法击败过众多的武林好手,夺得重庆擂台赛银章。

   今人,乐山市九十三岁老拳师胡文龙,至今表演峨眉拳纯熟刚健,步势沉称,技艺非凡,更以腿法快速有力见长。

   当代少林寺住持海灯法师(四川江油县人),擅长梅花拳,能用二指支撑身体倒立,是峨眉武术点穴的二指禅中的佼佼者。

笔者曾和武术教师吴昕等多次公演“头顶开砖”(开六匹机制红砖)、“掌指碎石”、“掌心碎砖”(掌背两匹,掌心四匹机制红砖)以及“脖缠钢筋”等硬气功,深受群众欢迎;在1980年四川武术比赛中,永川队一运动员,仰卧地面,腹部承受十块巨石(约一吨重),三个大汉用16磅大锤,轮翻劈砸数十下,先后将巨石砸碎,而运动员安 然无恙,可见人体有着特殊的承受功力。

   成都体院医生吴大才,不但医术好,飞叉技艺惊人,更以“龙形气功”、“龙形太极”辅以治疗,效果甚佳,吴医生的发射气功已达到一个新阶段,是为峨眉武术功法的又一大成。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川各地,尚有七十岁以上的老拳师四百余人,他们各有所长,功有深浅。但是,他们都是当代峨眉武术的继传者,在他们的武术运动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峨眉武术功法,是峨眉武术功法的宝库,急待深入地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


相关文章

我的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发  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