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寺
寺院概况
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陀殿,内有韦陀像。寺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镌刻《华严经》文。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历史沿革
伏虎寺是峨眉山有名的一个寺庙,位于报国寺西约一公里,始建于晋代,当时称为药师殿,后来一度曾改称为"龙神堂"、"虎溪禅林"、"虎溪精舍"。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又因为传说树林中多有虎患,于是建立"尊胜幢",其外形制作像塔一样,上刻梵咒,放在无量殿前。寺内建筑,历经朝代兴废,也曾几度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 现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该寺随之成为中国较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
从暮春到初秋,在伏虎寺的花枝间、草丛中、曲径上,或是殿堂内,往往会看到枯叶蝶随风飘舞。它喜欢单独长途飞行,时飞时息,采食花密或树液,一旦遇有“敌情”,立刻疾速地飞落在树枝上或草丛中,伪装成一片枯叶,静悄悄地躲藏在绿叶丛里。依靠它这种特殊的自卫能力,枯叶蝶在峨眉山代代相传。
重要殿宇
弥勒殿
弥勒殿是伏虎寺的第一个大殿,里面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弥勒殿左右两厢为四大天王的塑像,左边手抱琵琶为东方持国天王,旁边手持宝剑为南方增长天王。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大天五持四物,象征风调雨顺。
在伏虎寺弥勒殿右边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左边手握红伞的是广目天王,右边多闻天王则是手捏青龙。
韦陀菩萨
伏虎寺还供奉着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所在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离垢园
伏虎寺离垢园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来此时,亲笔所题写的。从离垢园看庭院四周的屋顶上,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无尘无垢,被世人视为奇迹,所以称为"离垢园"。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的,在殿前有很多长明灯,也叫做佛前海灯,寺宇建筑构成若干个四合院,随意性很强,但有一点很具有代表性的,完全带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峨眉山地处盆地西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大,工匠来自民间,民间建筑与寺庙建筑手法相融,重檐,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并用。小青瓦,木皮屋面,素脊,几近院落,一般以主殿"大雄宝殿"为主。
大雄宝殿在伏虎寺的中轴线上,而纵轴线上的建筑也是各有千秋。
从明代以后,丛林规制已趋定型,大殿设像已有成法,大雄宝殿的佛像可分为几部份,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般或设释迦牟尼佛,或设三身佛,或设三世佛。
三身为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本来之身;报身是通过修持得到的名位;应身为适应某种场合,应化成某种身份。而在大殿内,还会供奉有十八罗汉,一般是分别供奉在大殿两侧,共十八尊,一侧分别为九尊。
伏虎寺大雄宝殿整个殿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其实一般佛寺内很多殿堂都是以所供之佛或菩萨命名,但是所有寺庙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的殿宇称作"大雄宝殿",这是取大雄无畏之意。
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宝殿的左上方,这个塔铸造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华严宝塔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这样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铜塔铸造于将近八百年前,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整座塔高度有5.8米,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
罗汉堂
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
伏虎寺五百罗汉堂里实际只有九百九十九尊罗汉,为什么叫做五百罗汉堂呢?在门前罗汉堂的香炉,每天都是香烟缭绕,烟火不断的。据说当初塑罗汉的大师也是一位罗汉,所以大家说的五百罗汉实际上只有九百九十九尊,而还有一尊就是这位大师。
在罗汉堂的中间有一尊面佛,他是观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围就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这些罗汉的神态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凶神恶煞。但有一点却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罗汉都是栩栩如生。
在五百罗汉中间有一位长相跟大肚弥勒佛长相很相似的罗汉,叫做"布袋罗汉"。
罗汉是梵语译间阿罗汉略称,关于罗汉的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追随佛陀左右的五百真传弟子;还有的说是五百个被佛祖度化而修成正果的盲人;但比较普遍的说法却是最初参与整理经,律,论大型集结的比丘。
翻查资料可知,佛灭后,其在世时的教义,由弟子加以整理,举行了六次大型的三藏续集会,第一次在佛入灭之年,于摩羯陀国之都城"王舍城",共有五百比丘出席,称为"五百集法"。
还可以输入200字
发 表